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大力促进和发展软件园区,除了国家科技部挂牌的十二家国家级软件
园外,许多高新开发区也都设立了区内的软件园,无疑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令人担忧的是,一
些软件园缺乏深层次的规划并在园区建设上存在诸多偏颇之处。
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认为建立一个软件园就能发展软件业,那是大错特错!政府建设软
件园不应该仅仅为进驻企业提供一个物业服务,而要让企业借助这里的力量,获得资源、创造效
益,充份发挥区域科研、人才、信息、市场的综合优势。有人分析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有几方面的
优势:(一)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局部优化的生产、管理、开发和生活环境,
以便快速实现软件科技成果商品化。(二)园区内可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和重组,形成有竞
争力的大企业;(三)园区可以产生集体名牌效应,如台湾新竹、美国硅谷。
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软件园区离这些目标还相去甚远。
因而,软件园的建设不应该只是把企业从另一个地方搬到软件园里来,不应仅只是物业及其他硬
件的建设,而应始终围绕着其内企业的“强筋壮骨”优化和壮大而建设和发展:要侧重于提供先
进的软件研发测试及生产环境、软件人才培养环境以及信息资源环境,引导企业进行长远规划,
同时积极促进软件园区内企业的产权整合与资本运营,并为引进园区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做出贡献。
此外,在其他政策管理方面,我们对软件产业还有相当不足。首先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对软件产
业的宏观统筹管理部门,使得政府在必要的规划、组织和指导等方面,都显得相对力度不足。
如原电子部发布的《软件产品管理暂行办法》,软件企业中却知之甚少。在某省曾有过故事,当
“九五”行将结束时,一企业才得知自己开发的软件产品属于本省“九五”期间重点发展方向,
可以得到大力扶持。这也直接造成了,许多省统计部门在统计本省软件产业时,竟然没有准确可
靠和充足的最新数据来源。这也难怪,目前大部份的软件企业多属于民营性质,分管的部门千差
万别,所以有人说,现在是“企业不知道政府,政府不知道企业”。
这一方面造成了无法建立产业有效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另一方面也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
务,无法从全局“一盘棋”的角度来引导和培育软件产业。
其次,我们仍缺乏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装备采购政策等。比如如何更好
地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软件企业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对相关软件企业实行信贷倾斜政策;
如何进一步切实培养骨干企业和优秀产品等等。
此外,尚未重视和发挥软件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来协助政府、企业达成它们自身无法完
成的各类事务。
质量忧思录
坦诚说,当前我们的软件质量问题较多。在申报95年全国性优秀软件的测试活动中,由于系统兼
容性差等质量问题,预先就有30%的产品不具备参评资格。
世界银行1992年的一次调查也表明,中国的软件质量不但比不上印度,也比不上新加坡、以色列,
只与菲律宾处于一个水平上。由于我国的软件企业成熟程度不够,普遍缺乏开发国际商业化软件
产品所必须的概念、规范与经验,并且软件的设计规范、测试技术与测试工具等方面都尚未与国
际接轨,造成我国软件产品缺乏足够的质量保障,不但无法参与国际竞争,也使得国内的用户对
国产软件信心不足。因而,软件质量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质量问题都和我国缺乏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和合理的产品上市程序有关。我国有关软件质量
认证的法律或规范并不多,就软件开发过程而言,有一个《软件开发工程规范》,而在实际操
作中有多少企业按规范开发产品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于软件技术和产品开
发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缺乏必要的技术导向和规范管理,对流通领域缺乏足够的抽检与市场监督也
是造成这一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中国软件产业来讲,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加强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和
市场监督,深入推行软件质量体系认证与咨询工作(如软件专业评审员制度的建立),并从根
本上完善软件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与规范。同时,积极推动软件企业建立ISO9000的质量管理和
保证体系,推进ISO 9000-3和ISO/IEC 15504SPA标准在企业的实施,培训软件企业掌握ISO/IEC
DIS 12207-1国际标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SEI─CMM质量认证体系。
人才、教育和创新
对这三个问题,我在这里谈谈建议。针对软件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应制定给予软件
人才特殊优惠待遇的奖励和分配政策,建立吸引、稳定优秀软件人才的机制,充份发挥软件
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保护我国人才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调整人才结构,
抓紧选拔培养急需的系统分析员人才。同时重视对软件开发的组织和经营人员的培养,改变我国
软件行业“兵多将少”、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
在教育方面有两部份内容,一是政府要努力充当好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中介服务工作,积极促
进产学研相结合,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互补,改变以往“先成果,后产业化”的面貌,逐
步走市场引导产品的道路。另外要解决好目前教育体制问题。比如,我国目前的计算机软件教育
中很少提到软件的协作性、创新性等等,而这些却是软件研发的核心。
技术缺乏创新,开发方面缺乏产品开发的前瞻性已是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的通病。如今,大批
企业和软硬件人才云集于系统集成这一领域,即使在软件开发方面,也大都集中在管理软件、
财务软件等基于数据库应用的软件开发上,并且对新技术、新平台的应用转移存在相当不足。政
府和企业都应仔细思考该如何建立创新的软件技术和人才机制,以产品的创新技术保证软件企业
的生存和发展。
发展环境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需要资金、管理、人才等等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此外,在目前我
国软件市场还很不成熟的特定条件下,还需注意到整个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可以说,环境
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产业政策评判中,关键一个标准就是政府能否为该产业提供
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应该说,政府不该在太多程度上直接投资或参预软件公司的经营,而主要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
律、法规,制定好市场的游戏规则,从而营造一个好的软环境,扶持企业从无序竞争到有序
竞争,为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有序、有保障的市场环境。
这里一方面就是老生常谈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于盗版软件的猖獗,加上缺乏行业规范及
有效的管理,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我国软件产业无法进入良性循环。实际上,反盗版的有
效性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思维及行为:如何强化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如何加
强打击盗版力度,如何在舆论导向上下足功夫等等。
另一方面就是不能不谈到的当前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相当程度上的不正当竞争。其主要表现在:
“官商”和关系竞争行为;虚假宣传、推销和服务;侵犯产权和盗窃机密;互挖墙角等等。如
“官商”的存在使得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多被本系统公司所把持,并靠行政手段维持,这种做法不
但不利于竞争,也不利于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
所以说,要尽快全面地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创造一个规范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平等条件下扶
优扶强,促进竞争,从而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说明,政府重视并有实际可行的政策是软件业发展的前提。没有"74"工程,就
没有我国今天领先世界的中文处理技术,这是经验。同时,政策没有跟上,导致中国软件业
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达明显,这亦是教训。
总的说来,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在本国重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义务和必要为该产业优先起飞
创造条件。在下一个信息世纪来临之际,我国政府也需更好地支持现有薄弱的软件产业,从
而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