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家族——中国最富裕的家族
刘氏家族曾是中国最富裕的家族之一,2002年,刘家是中国少数财富超过80亿的家族之一。1982年,刘家开始饲养鹌鹑和鸡,并将希望集团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者之一。1995年,刘永行搬至上海,他旗下的东方希望集团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饲料公司之一,同时还拥有铝冶炼厂。今年,刘永行的净资产达到20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23.2亿元。
去年首富杨惠妍的排名滑至第三,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放缓,她的财富缩水高达1060.5亿元,杨惠妍的财富目前只剩下151亿元人民币。
今年以来中国大陆股市下跌60%,香港股市下行50%,中国富豪榜上400位富豪的财富总额减少了约45%——从2007年的21577亿元下滑至11744亿元。
在今天举行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媒体发布会上,福布斯高级编辑,中国富豪榜单制榜人范鲁贤先生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以及新劳动法的实施,都打击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出口贸易。此外,为了应对房产泡沫,政府推出了信贷紧缩政策。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中国富豪财富严重缩水。”
同时,也有富豪跌出前40,如中信泰富的荣智健,和一度排名榜首的玖龙纸业的张茵。张茵的财富目前为18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则是253.5亿元。玖龙的股价相对于最高点已经下挫了95%,这也反映了由于全球经济放缓而导致广东省出口下滑的现状。
还有多名富豪重返前40。最引人注目的是网易的丁磊,他一度是中国首富,目前以85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排名第17。网易股价在过去12个月上涨了1/3,第四季度利润也增长了40%。
中国富豪榜对财富的计算基于2008年10月17日的股价及汇率。唯一的例外是中信泰富,它的股价在10月17日之后的一周大幅下滑55%,榜单制作时扣除了荣智健因此损失的财富。
白手起家的刘氏四兄弟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永行四兄弟为摆脱贫困,变卖手表、自行车筹资1000元人民币,以过人的胆识相继辞去公职到农村创业,从孵鸡、养鹌鹑开始,完成了1000万元的原始积累,并成立了希望集团。
1995年,刘永行四兄弟明晰产权,进行资产重组。老大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集团,老二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集团,老三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集团,而老四刘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团,各自在相关领域发展。
到1999年底,希望集团已发展成为以饲料为主,涉足食品、高科技、金融、房地产、生物化工等行业,拥有140多个工厂的全国性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
中国大陆富豪第一次出现在《福布斯》排行榜上是1995年。在《福布斯全球富豪龙虎榜》上,共有10位中国民营企业家进入榜单,其中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和刘永好四兄弟以6亿元领头。
2001年,刘氏兄弟再次成为《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第一名,拥有的财富已经变成83亿元。其后,刘氏兄弟的财富仍在快速增长,在2005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上,刘永行以11.6亿美元排在第5位,刘永好以11.24美元排在第6位。
改革开放初期,陈育新(刘永美)、刘永言、刘永行、刘永好四兄弟以常人难有的勇气脱下“公服”,当起了专业户。他们从农村最常见的养殖业入手,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完成了从养殖行业到饲料行业的转变,并在饲料行业打出一片天地。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当初的四川新津县新良种场到今天的希望集团,他们已成为拥有近百家企业,年销售收入80多亿元的“中国饲料大王”,成为中国新兴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让全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家们惊叹不已。 说来悲惨,刘氏四兄弟出生的四川新津县古家村是出了名的穷村。民谣曰:“肖坝子,古家槽,烂泥杂草长齐腰。锅里无米煮,灶里无柴烧,有女不嫁古家槽。”
可偏偏刘永好的三哥陈育新1982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前夕对母亲说,毕业后要回乡当农民,搞养殖业。母亲望着这个从小因家境贫寒寄养陈家的三儿子,不解地说:“农村苦,你当了10多年农民,还没当够?”
尽管陈育新毕业后到新津县农业局当了技术员,但他仍不死心。经过反复思考,1982年的一个星期日,他与老大刘永言(在成都一家军工企业计算机室工作)、老二刘永行(在四川从事电子设备设计)、老四刘永好(在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任教)一起,在老家的树荫下召开了刘氏家族历史上的“四方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刘氏四兄弟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艰难选择:全部辞职下乡搞实业。
刘氏四兄弟的资本是他们全都是大学生。家当么,他们四兄弟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财产,才筹集到1000元钱。
靠着这1000元钱,刘氏兄弟首先开发出了一套鹌鹑养殖繁育技术,摸索出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再用鱼粉养鹌鹑的生态循环养殖法。由此,他们生产的鹌鹑蛋每公斤成本和鸡蛋差不多。而当时,中国正流行吃鹌鹑蛋。
市场打开了。到1988年,刘氏兄弟创办的四川新津县育新良种场年产15万只鹌鹑,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了刘氏兄弟的企业之后,欣然题词:“中国经济的振兴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企业家”。于是,刘氏兄弟的育新良种场改名为四川新津希望饲料厂。在他们的带动下,新津县创立了专业化的鹌鹑养殖业基地,到1993年,年产300万只鹌鹑,产值过亿,成为中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
刘氏兄弟开始谋划新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外来饲料逐步占领中国农村市场,许多国内饲料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从养殖技术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刘氏兄弟,看好了市场含金量高的猪饲料市场,并投身于角逐之中。1988年,他们转型到饲料生产,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希望饲料研究所,聘请国内30多位专家、教授担任兼职科研人员,并与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建立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科技信息。他们还先后到俄罗斯、波兰、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国家考察学习,引进相关技术,同时还邀请外国专家来企业交流指导,把世界最新技术应用到希望牌饲料的研制当中。几年之内,他们用于饲料研发的经费是1030万元,用于产品推广的经费高达1200万元。
1989年,希望牌1号猪饲料研制成功。由于这种饲料质量好、价格低,销售量终于超过了泰国与四川合资的正大牌饲料,跃居四川省第一。在这一年,他们还根据中国农村运输不畅、资金少、农副产品及青杂饲料种类繁多的情况,研制成功科技含量很高的浓缩型饲料“希望精”,当年投产产值就达2000多万元。1991年,仅有100多名员工的新津希望饲料厂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此后,“希望饲料研究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科研计划,获得国家级星火计划评比二等奖。饲料王国初显雏形。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刘氏兄弟的第二次创业高潮到来。他们先后推出30多种希望牌饲料,完成了新津县希望饲料厂第二期扩建改造工程,还在重庆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重庆希望饲料有限公司。这一年,刘氏兄弟的产业第一次分化为三个领域。老大刘永言向高科技进军;老三陈育新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包括新津希望饲料厂和饲料研究所,并开拓房地产市场;老四刘永好与老二刘永行到各地发展分公司。
作为刘氏兄弟核心人物的刘永好,此时总结国内经济体制的利弊,提出了“国有私营,优势互补,共求发展”的思路,并开始新的试验。这就是,希望集团以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和资金入股,国有企业以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入股,双方合股建立新的企业,由希望集团派员工按照私营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施管理。通过合资、兼并国有企业变为混合经济的企业之后,企业活力增加了。一般情况下,两到三个月就可以赢利,两年就可以赚回一个新厂。 1993年3月投产的上海希望饲料公司当年产销希望饲料25000吨,产值3000多万元,实现利税300多万元。同年5月签约、6月投产的南昌希望饲料公司,产量比原来增加三倍。仅南昌一方1993年12月一个月获得的利润,就超过了合资前一年的利润,被当地人称为奇迹。
1993年,希望饲料在中国西部饲料市场中占了绝对优势,并且在长江沿岸十几个城市打开了销路。这一切,对长江沿岸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刘永好的思路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肯定,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希望模式”。
希望集团的发祥地古家村彻底翻了身,成为四川省首批亿元村。该村70%的农民参与希望集团的各项事业,1993年全村工农业产值达2.65亿元,户年均收入2万元,跃居四川省首位。古家村千年未有的大变化,在私营企业家刘氏兄弟的努力下实现了。
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新津县在古家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私营企业为依托的私营经济开发试验区——希望城。上海市政府也于1993年7月在上海嘉定希望公司所在地建立了中国第二座希望城——上海希望私营经济城,并聘请刘永好为上海希望私营经济城名誉董事长。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希望集团在各地建立了12家独资、合资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产值高达15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俄罗斯、越南、韩国等地。希望集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饲料王。
1996年,刘永好组建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刘氏产业的第二次分化。这一年,新希望集团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资本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并成为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刘永好连续两届出任该银行副董事长。1998年,民生银行在上海证交所上市成功。
早在1982年-1984年办良种场时,刘永好负责采购饲料,这位有心人在南方采购饲料时就开始了对饲料经营的观察、调查与思考。刘氏四兄弟之所以后来把目光转移到饲料生产行业,也是有所考虑的:人们对鹌鹑蛋的需求远不如对猪肉的钟爱,谁家的饭桌上都离不开猪肉,而中国传统的养猪方法太落后了,农民喂猪用青草、大麦和红薯,每头猪一般要1年才能出栏。养猪业要想有飞跃,必须以发展饲料为突破口。而此时,一批外国饲料商正涌进中国,大量生产和销售具有现代概念的全价颗粒饲料。一时间,中国第一养猪大省---四川省出现了排队争购饲料的现象。
对此,四兄弟很快做出决策,开始饲料研制工作。他们建起一个有100多头猪的试验场,邀请省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共同论证饲料配方,积累研究成果。刘家四兄弟意识到:欲降低饲料成本,提高质量,关键是增加配方及生产工艺中的科技含量;而欲与世界先进饲料一比高低,科技开发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希望饲料公司取代了育新良种场,专业户发展成为私营企业。
1988年,希望饲料公司在古家村买下了10亩地,投资400万元,建立了希望科学技术研究所和饲料厂,又投入40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并聘请了30多位专家、教授任专职或兼职研究人员。先后派人到国外各地考察,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访交流。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筛选,从33个配方中优选出来的“1号乳猪饲料”脱颖而出。1989年月,“希望”自行开发生产的“希望牌”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面世,质量可与泰国“正大”饲料相媲美,每吨价格却比泰国饲料低60元,一下子就打破了洋饲料垄断市场的局面。自此,希望饲料一举成名。
“希望”的创业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82年-1988年通过养鹌鹑完成初期的原始积累,净资产从1000元发展到1000万元;1989年-1993年通过饲料企业的生产经营,净资产从1000万元积累到1亿元;1993年-1999年通过资产经营、品牌经营,净资产从1亿元发展到10亿元。
刘氏兄弟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中国私营经济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实现了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