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网络不是市场本身,不是否定企业,回到市场,而是在更高阶段,回到一种既具有市场的扁平化特征,又具有企业的结构化特征的第三组织状态。
价值网络,是一个用来扬弃价值链的新概念。
价值网络作为前沿理念,在国内外都正成为一种引领性的理念。国资委举办的中央企业有关工作会议上,高新民报告的主题就是价值网络。他提请全体149家中央企业注意这个方向。IBM全球高级副总裁琳达·S·桑福德则通过《开放性成长—商业大趋势: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一书,向世界传递了同一信息。
近来经常有人问价值网络与价值链有什么不同。尽管可以列出种种不同,比如链与网的不同、组件化、商业生态系统等等,人们还是似懂非懂。因为光从管理角度谈,人们还是抓不住实质。本文试图从更高的经济学的角度概括,希望把价值网络说明白。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说,企业替代市场,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价值网络可近似理解为一个反向过程,是用市场来替代企业,只不过这个市场是特殊市场。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最大区别在于,价值链的前提是企业的存在,而价值网络的前提是企业的消亡。这里说的“消亡”是指企业边界的消失,它源于对资本专用性规律的扬弃。
从两次现代化高度理解
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区别
价值网络是企业领域的新一轮现代化运动。
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分开来看,它们原是两次现代化过程。工业化的现代化特征,是“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二分,表现为“市场-企业”二分、“委托-代理”二分,突出中间环节价值;信息化的现代化特征,是企业复归市场,代理人复归委托人,突出最终环节价值。桑福德反复谈价值网络的根本特点在于消费者价值导向,所谓“消费者的需求引导商业需求”。但这类话现在不分场合被用滥了,让人反而不易体会出这是有特指含义的最终价值导向。
沿着这个思路去理解桑福德,对价值网络才能一通百通。桑福德罗列了一大堆现象,如组件化、商业生态系统、商业平台、开放标准、“突破各种界限”、“不再依赖内部资源”、利用外部资源、外包、协调、端到端、分享价值,都是人们十年来已听麻木了的概念,但假设聚焦到“企业消亡”这一点,所有这些马上就会显示出新意来:如果所有这些都实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还存在吗?价值网络的关键就在这里。
从制度经济学源头思考,企业出现之前,商业价值存在于市场之中。企业可以理解为是消费者这个委托人,从市场“外包”给企业这个代理人组织体的产物。企业的存在,有赖于企业边界的存在。这个边界决定了什么是企业,什么不是企业。价值链承认企业这个底线,是以企业为单位,谈企业之间的合作;价值网络则挑战了企业这个底线,可以车间对车间合作、组件对组件合作,除了合作本身是确定的,合作的边界划在哪是不确定的。既然是这样,商业行为与其说更接近科斯说的企业,不如说更接近斯密说的市场。当然我们后面会谈到价值网络和市场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消亡”了。
企业消亡,并不意味着企业原来对应的实体经济消亡,只是意味着原来的实体功能不再按企业这种组织形态排列组合,而按别的方式——价值网络的方式——重新组列组合。企业消亡,商业还存在。新商业的现代化级特点最根本的一条是,最终消费者这个委托人“发包方”收回了权力。取消企业边界,让企业名存实亡,企业不象企业,只是这种“收回”行动必需的外在手段。在这个意义上,价值网络应被理解为最终价值方的存在形式,是人类继市场、企业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形式。托夫勒预言的产消合一、在家办公,都是其中一些具体样式。当然现在还没有走到那一步,现在先是企业自身的整合,《互联网周刊》戏仿的“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就一定会实现”,就是这个阶段特点的表述。
从企业理论看价值网络
将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价值网络带来了企业基本特征的改变。
第一,要素流动去刚性化。在《开放性成长》中,商品化与组件化是一对矛盾。桑福德从资源配置角度,给商品化赋予了刚性化这一特殊含义。企业和市场的区别之一,是要素流动刚性的强弱不同。组件化意味着生产要素以能力为单位,可以在企业内外自由流动。这就取消了企业作为制度经济学概念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这主要取决于缔约交易费用变化,相当于用一系列连续的短期临时契约,替代了一个叫做“企业”的长期契约,其临界条件是互联网让前者的成本小于后者,而价值网络恰好做到了。
第二,资本非专用性化。资本专用,是企业存在的又一基础,而价值网络从根本上瓦解了这一基础。桑福德用的是IT术语,叫做商业生态系统、“整合开放价值网络”、平台、端对端。首先,商业生态系统、“整合开放价值网络”说的是商业体合作的非契约性质,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一个平台定义为一套商业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其他的能力,并把原有能力与其他能力连续起来,进一步增强到扩展”;再次,平台同时又被等同于端对端(“以平台为中心的观点,最显著和深远的结果便是端对端”)。“翻译”过来,实际是说,企业应区分为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两层,前者就是平台,后者就是终端。平台上应打破资本专用性,而“分享价值”;在平台上长出终端增值业务,这些增值业务端对端开放地嫁接在平台上;“组件化将传统的价值链分解开来,企业不再依靠内部资源”,取而代之的是外部协调合作,如外包。也就是说,企业不再完全建立在资本的内部性基础上,而是内部性和外部性结合发展,甚至以外部性为主。价值网络在这里挑战了企业理论的底线。
第三,打破企业边界。价值网络明确主张企业无边界,认为“即使在‘核心’业务领域也能够获得专业服务”,主张“在研究、设计、制造和客户服务几个方面创造新的协作”,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成长等。而随之发生的,必然是企业科层制的进一步瓦解,企业结构向着类似市场扁平化的方向演变。
应该指出,价值网络不是市场本身,不是否定企业,回到市场,而是在更高阶段,回到一种既具有市场的扁平化特征,又具有企业的结构化特征的第三组织状态。价值网络与市场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市场本身并不能实现标准化、组件化,它只能进行桑福德反对的“商品化”,而价值网络可以将商品和要素无限分解,差异化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在价值网络结构中,企业仍然可以存在,但它将不再是一种独立主体,而是兼具企业和人(如公民)的特点的利益相关型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