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艺谋
要想批评太容易了,
哪个作品是完美的?
张艺谋“电影对原作没有必要做到滴水不漏、全盘复制。”
记者:北京首映现场很多人都在擦眼泪,特别是很多男观众。但是有些看过《山楂树之恋》原著的人不太能接受电影与原著的出入,您怎么看?
张艺谋:有个基本规律,电影无法完全还原文字。电影要找到它自己的形象表达形式,也不能要求电影忠实于文字的表达方式。我合作过的大作家也不少,作家也不这样要求,他们懂得这种规律。电影对原作没有办法、没有必要做到滴水不漏,全盘复制。
记者:听说您刚看到剧本的时候哭了,剧本中最打动您的是哪点?
张艺谋:就是最后那部分,最后在医院别人对静秋说,你赶快叫他,不叫就来不及了,静秋说“我是静秋”的时候,我挺感动的,也正是这个初衷让我没有放弃这个剧本。当时开各路神仙会的时候,有人也说不要拍它,但我愿意把这个心动的点保留下来。
记者:各路神仙建议不要拍《山楂树之恋》是出于哪些考虑呢?
张艺谋:他们觉得这是个流行小说,分量不够。而且你今天看,什么白血病啊,这啊那啊,都觉得是很多年的老招了。但实际上故事本身情节性的东西不是那么重要,它还是表达了一种纯真的爱情,这种初恋的情怀。
记者:您对静秋的塑造是否赋予了您对初恋,或者说您对那个年代的感觉?
张艺谋:这主要是我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我是过来人,再翻看过去的图片,包括我们自己的那张脸都是那么清纯,那时候我们的照片有各式各样的场景,包括大批判、武斗……也有在天安门的留念。这张脸无论在干什么,都是很传统的,这是我很强烈的个人感受。所以在这个电影中,我最大限度地保存这段记忆的魅力,寻找两位新人干净的脸。通过这脸,带入那种久远的、久违的纯真感。
记者:可以说,静秋就是那个时代集体记忆中初恋的样子?
张艺谋:我想应该是,有我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回忆起过去那个历史时期,有很多不堪回首的东西,但最初的记忆就是它的年轻和单纯。至于初恋,每个人故事不一样。初恋是每个人都有的,是成长期的必然经历,只是个体的故事不同。
记者:但是那个年代不堪回首的东西在本片中并没有作为一种背景渗入?
张艺谋:当然,它毕竟不是像《活着》那种类型的故事,原作也是这样写的。文化大革命有特别复杂的社会和政治背景,这个作品承担不了方方面面的东西,它好像就是拐到角落去写了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而已,这也是这个故事本身所选择的角度。
记者:但因为是您在拍这个影片,以您的资历和经历,很多人对这个故事的期待可能和您拍出的东西会有错位。
张艺谋:那没关系,大家对我的期望各种各样,我都尊重,但我自己要看客下菜,我拍什么故事,然后选择一个方法去拍,我不能拿所有的期望值作为束缚,那我就没创作空间了。我感谢大家的期望,但我只做我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这个方向,你不可以给它附加很多很多。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从不谈性,万恶淫为首。”
周冬雨“静秋”记者:片中静秋和老三是那种非常纯粹的爱情,这种爱情是不是那种年代很特殊的产物,只可能发生在那个年代?
张艺谋: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是我们人类共通的情感,它不在于金钱、社会地位会怎么样。
记者:我们采访编剧的时候,他们说改编的时候希望呈现的一个东西就是在那种大社会环境下的性压抑,但后来整个影片好像没有渗透这些?
张艺谋:中国历史上,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从不谈性,万恶淫为首。那个时代对于性的禁区比现在要大得多,也无知得多。而且在现在的审查制度下你表达不到哪儿去,你在被单底下是完不成什么的。清纯还是来自内心,不在于肢体上接触多少,它就是个外化的,量化的手段。
记者:所以清纯不等于无性?
张艺谋:是,关键是看内心。我们看全世界有很多很多爱情故事,有些在性的表现上很混乱,但它仍旧讲的是非常纯粹的感情,它在道德上很挑战底线,但它感情上很干净。只是讲故事的方法不同。除了跟着年代,更重要的是看客下菜,跟着两个演员走。当两个演员进入塑造角色的状态时,跟着他们走。我自己认为这两个这么干净的演员,这个方式最适合他们。
记者:原著中静秋的性格很复杂,内向、被动、自卑。但电影中的静秋非常勇敢,这是您理解的静秋,还是为了拍摄效果考虑?
张艺谋:文学中大量的心理描写电影里无法展现,电影需要更直观,没有必要去复制。我自己认为应该拍这两个干净的脸,跟着人物,跟着细节娓娓道来,让影片具备一种气质,在人物身上具备一种气质。
记者:您很久没有拍这种气质的影片了,之前的影片大多是浓烈的、大戏剧冲突的。
张艺谋:对对,还有些是很扭曲的(笑),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每个人物都非常扭曲。电影导演这个工作吸引人的地方也在于,不同的故事表达不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