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一直是两难问题:中小企业希望拿到贷款,而银行一直顾虑很大,口袋捂得很紧。在金融危机下,银行应怎样衡量中小企业贷款市场当中的机会和风险,又怎么管理和量化这些机会和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何佳: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对中小企业放贷的边际回报是比较高的,但风险也比较高。违约风险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很难判断潜在风险。现在更难的是金融危机发生了,向中小企业放贷肯定会减少,平时银行就对市场把握不好,金融危机下更难把握,这是非常难的问题。
重庆银行副行长古德荣:我们在2007年的时候参加了世界银行微小贷款计划,聘请了德国专家给银行培训,并成立事业部。德国专家有一个要求:招聘新员工最好不要有信贷经验,这是一个新的贷款模式,有一整套方法,要求审批调查的人员一定要到企业,明白企业现金流和经营情况后再做出贷款决定,不一定要求有抵押品,这与银行传统的贷款模式是不同的。
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曾伯超:我们的主要放贷对象是中型企业,基础客户群是社区企业,就是过去的村镇企业。刚才我与中科智担保公司的张总(张锴雍)也提到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担保公司怎么介入的问题。我问担保公司收的担保费是多少?3%。何教授说(中小企贷款)边际效果比较高,其实也不一定,金融机构的负担也是比较重的。现在银监会要求我们必须要成立小企业部,流程正在研究当中。
SAS(中国)市场部总经理罗威:如果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贷款是可以上去的。我们现在常用的有中国特色、但被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查中小企业三表,如果能把这些信息加到模型和智能工具里面,可能会慢慢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建华: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过去反复研究了十几年,也曾考虑借助1970年代日本的模式,让银行参股中小企业,但没成行。银行传统的贷款对象是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不愿意贷款,因为贷款没保障、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建议,建议保险公司应该开发一个产品,就是如果中小企业有好的项目,银行提供贷款,由保险公司承保。但由于目前金融体制不是混业制,如果能把银行、证券、保险的关系理顺,融资、贷款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五洲支行行长范嘉贵:我在一线做了十几年信贷,体会很深。我觉得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都是体系造成的,因为都是国有企业占主导,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考核没有单列,没有风险容忍度,以后是不是应该给一定的容忍度?另外还有风险追究问题、成本考核问题。对于信贷人员的考核标准是什么?按贷款、存款指标考核,对做小企业信贷的员工来说,显然是不划算的,假设管一百万(贷款额)的客户,十个客户才一千万,而大企业客户一个可能就是一个亿,所以说,银行里面的利益分配没办法解决,再加上其他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信息技术的缺失等,导致中小企业放贷比较难。
如何把握市场风险,尤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认为小企业的风险特征要清楚,国家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的推动、OTC市场的推动和股权机制等等。
还有一种方式是小额信贷,刚才说到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国家在放开,因为他们是民间资本,可以追求高风险,也可以承担高风险,和银行的机制不一样,小额担保公司不能吸存,全部是股本放贷,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是可以解困的,
银行本身怎么做?银行开始可以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我不需要做那么琐碎的事,可以批发给村镇银行,银行也可以拆借给他们,让他们去做。
如果从银行自身来讲,平安银行的战略定位是零售银行和中小型银行,我们成立专业的小企业中心,建立独立的考核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在内部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其次,对小企业我们的考核激励机制有所改善,在风险技术上我们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积分卡、打分卡,包括信用评估这一块,也在逐步进行。以后通过技术的提升,慢慢建立一个数据库,可以用模型分析,因为没有技术之前没有数据也没法用模型。通过这种方法,高收益获得高回报,(中小企业贷款)可以在贷款比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取得一个平衡。
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中国80%的就业岗位是小企业创造的,不扶持小企业只顾大户最终肯定有问题,现在监管层也在引导。但是,政府要推出更多的银行鼓励政策,比如小企业贷款有银行贴息,还有政府的股本保证等,鼓励就要付出代价,政府要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