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型企业贷款市场已成银行业激烈竞争的“红海”,加上目前政策导向鼓励银行到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精耕细作,一些快速反应的中资股份制银行,纷纷到外资银行的中小企业部挖角信贷人才。中资银行所看好的,正是外资银行信贷人员成熟的客户网络和规范的信贷风险管理技能。
中资银行积极挖角
“中资银行招聘外资银行员工时,很大比例是通过猎头来联系的。其中深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是比较积极的中资银行。”一位外资银行中小企业部的信贷员向CBN记者表示,特别是深发展银行最近招聘人数较多。
在这些中资银行中,分行直接挖角的,通常是因为推出新的信贷产品,需要人手推广,或者去从事审贷工作。而支行招聘的人员,主要是直接“背指标”,即完成存款和贷款的定额任务。
由于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人力资源体系存在一定差距,中资银行此前在招聘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例如,外资银行部分从事销售工作的员工,进入门槛和业务难度都不高,底薪水平也集中在1500~2000元之间。他们并不是与外资银行直接签约,而是与外服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民生银行[7.41 -2.11%]曾经招聘此类销售人员,随后发现他们并不能胜任较高的业绩标准。
据了解,民生银行现在提高了招聘要求,向有意跳槽过来的外资银行人员提出,在入职前需要先介绍一些客户到民生银行,且在3个月试用期内,需要完成一些业绩指标。如果不能完成业绩指标,则不予以转正。
中资“待遇”更好
与外资银行“明码标价”的较高薪酬水平相比,中资银行实际的薪酬待遇可能更好。这也是中资银行吸引人才的竞争力所在。
虽然整体上中资银行的基本工资都不会太高,但各家银行的具体薪酬体系依然不同。民生银行倾向于“低底薪、高提成”的模式;平安银行则开出的基本工资比较高。
一位外资银行原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团队经理,跳槽到平安银行之后,获得了平安银行某地区的中小企业部门总经理职务,年薪也提高到之前在外资银行的3倍。
待遇的高低还体现在业务费用上。以存款业务为例,日均余额为1亿元人民币,期限为1年的定期存款,在个别中资银行的“存款费用”能达到30万元。所谓存款费用,就是银行的信贷员为了获取这笔存款,可以支取的公关费用——用于维护客户关系或者争取新客户,但不排除信贷员揣进自己的腰包。
相比之下,外资银行2万~3万元的存款奖金,对于信贷员来说则显得毫无竞争力可言。不过,外资银行对客户而言,竞争力在于增值服务,如利用一些理财产品提高存款的收益率。
经过多年的发展,即使在中小企业贷款领域,外资银行也已积累了一套成熟的信贷分析和风控体系。严格加强信贷员的风险管控意识;实施量化和客观的信贷分析指标;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服务,在一些具体科目的会计处理上与客户协商;为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有效,针对需要审计的贷款项目,建立自己的审计机构黑名单;坚决执行“审贷分离”政策,任何一笔贷款的发放都要经过多个流程部门的审核批准,杜绝“一言堂”现象。
如渣打银行的无抵押贷款,此类贷款放款额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由于是无抵押贷款,信贷员主要考察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盈利能力,其中关键指标就是企业的缴税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