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实中的许多骗子纷纷把目光转向了网络,尤其针对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这样的事例频频被媒体曝光。
据报道,海口市公安局全面开展打击网络犯罪行动,仅15日一天就捣毁6个网络诈骗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28人。这些案件作案手法相似,均是通过网络发布中奖信息,作案地点也都选择在网吧。而网络诈骗也已成为高招诈骗的一种新手段,中新社关于《网络招生新骗局:“交钱就能上大学”切勿轻信》的报道就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这些网络诈骗的作案手段并不高明,主要通过短信、飞信等网络通讯工具向全国各地的手机用户、网游玩家发布中奖信息或向考生和家长发布虚假录取信息等,但是却有不少人上当受骗,其中以学生居多。为此,警方提醒大家,平时多留心,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中奖或招生信息,更不要向不明帐户汇款。
网络诈骗屡见报端
网络诈骗不断升级,虚假信息花样翻新,目标瞄准学生群体。
一是网络成高招诈骗的新方向。据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郑州市4名骗子以介绍高考落榜生入读军校和给大学生安排工作为饵,诈骗88名大学毕业生及家长钱财共计人民币712.05万元。此案近日由郑州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是作为学生沟通交流的常用工具,QQ成为不法分子作案的重要工具。据杭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介绍,仅4、5、6三个月时间,杭州市共发生冒充事主熟人进行网络诈骗的案件80起,经济损失近34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截网友QQ视频后盗号“借钱”成为最新招。
三是网购已成为学生群体时尚的购物行为。然而,高速发展的网购市场也在吸引着不法分子。数据显示,2006年-2008年网购犯罪近6000起,涉案金额4213万元,平均每天有近20起网络犯罪案件发生。
网络诈骗肆虐,谁来拯救被骗学生?——遭遇网络诈骗,我该怎么办?这成为学生们的心声
学生受诱骗反成网络诈骗帮手
学生群体涉世未深,一边在网络诈骗中深受其害,一边却又成为此类诈骗帮手。
日前,郑州市首例特大跨国网络诈骗案告破,7个诈骗窝点被捣毁,68名涉案嫌疑人被抓获。据查,以犯罪嫌疑人海某为首的诈骗团伙竟然雇大学生为员工往邮箱中发送英文虚假信息,诱人上当。该团伙自去年8月以来,共作案61起,涉及美国、德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共骗得赃款欧元1.8万余元、美金2000余元以及人民币18万余元。
更有甚者,把罪恶的手伸向了未成年人。在一次代号为“净网”的行动中,海南儋州警方在“华陶古堡网吧”和“飞梭网吧”抓获涉案人员87名,查扣电脑150多台。在这次抓获的87名犯罪嫌疑人中,绝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仅14岁。
可以说,学生们只是“老板”们青睐的赚钱对象,“让他们干活法律风险低,即使被警察抓住,也会因年幼而免予惩罚”。“网骗学生军”为了眼前的小利益,最后要面对的却可能是前途被耽误。
多管齐下谨防网络骗局
对于学生们来说,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既蕴藏丰富的知识、趣味,充满着新奇,又潜伏着各种各样的陷阱,而且这些陷阱又非常隐蔽,让大家毫无知觉,防不胜防。
如何防止招生网络诈骗?教育部门表示,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的招生走进高校大门。有关人员提醒,家长和考生私下收到网络招生信息,一定要多留心眼,尽可能多方核实。一旦发现被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要怕丢面子,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击犯罪分子。针对假冒大学网站频频出现的现象,中国网络安全专家建议,要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治理假冒高校网站等网络诈骗危害行为。
同时,针对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营销等网上商务活动,应做好交易记录,定期查看“历史交易明细”和打印业务对账单,如发现异常交易或差错,应提高警惕;也请千万记住:“你中奖了”背后藏有猫腻,不要轻信。
最后,学生朋友们应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重要信息,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号、QQ号及密码等告知陌生人,网络陌生交友务必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