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align=left src=../image/4283.jpg
马铃薯瓢虫 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1857)
体长 6.6-8.2 毫米; 体宽 5.3-7.1 毫米。
分布:黑龙江,辽宁,陕西,甘肃,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浙江,四川,福建,台湾,广西,云南,西藏; 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尼泊尔,印度。
每一鞘翅有14个斑,有时一些斑纹常相连。可取食多种植物,主要有葫芦科 (黄瓜,西葫芦,南瓜),茄科 (马铃薯,茄,番茄,龙葵,枸杞) 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山区大面积马铃薯间作玉米、豆类等作物的耕作技术,改善了马铃薯瓢虫的后期食料、越冬场所等条件,该虫继建国初期大发生后再度猖獗。 马铃薯瓢虫均以成虫在发生地附近的背风向阳的各种缝隙或隐蔽下群集越冬,树缝、树洞、石洞、篱笆下也都是良好的越冬场所。可以利用群集越冬的习性进行人工防治,如在1950/51年冬季,河北宣化收集了1000多公斤的马铃薯瓢虫。
图6 马铃薯瓢虫 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