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革命者--P2P
现在的P2P真是独领风骚,成了业界的大热门。不过在我国究竟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的芳名呢?就算是站在国内网络应用前沿的清华的同学们,又有几个享受过她带来的美妙感觉呢?
ICP,B2C,B2B,ASP,BSP……这些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而在最近几个月里,由P2P引发的一系列商业模式,则更是被人们所看好。不过就在人们极力盛赞其完美特色的时候,美国唱片工业协会与Napster以及Gnutella之间的一场官司纠缠,却令P2P的无数追求者望而却步,并纷纷对其前景表示出无尽的担忧。但是,业界有关人士对此种技术下的商业模式仍旧充满信心,他们认为:P2P,只要走出目前所处的困境,即可实现盈利前景。
P2P就是英文Peer to Peer的意思,中文叫"端到端"技术。应用该技术,个人电脑无须通过服务器就可以实现互相访问、交换文件资料等。联网计算机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各自具有独立的网络自主权,从某种角度来看,P2P可以说是早期BBS的回归,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对等式网络连接协议"。
在此概念的基础上,英特尔给P2P又注入了另一种崭新的理念: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将网络上的服务器、桌面机和笔记本电脑结成完全平等的"伙伴",实现处理能力和硬盘储存等资源的共享。业界经验人士普遍将P2P比作Linux:Linux掀起了软件公开源代码运动,这是对传统软件业运作的叛变;而P2P使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交换文件和意见,这是对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叛变。
P2P在展现其特色的同时,对于自己的前景却无法给出确定答案
业界大牌公司如英特尔的首席技术官兼副总裁Pat Gelsinger先生曾经这样认为:"P2P之于网络的意义有如Mosaic(最早的Web浏览器)之于Web。"于是,人们开始讨论P2P给互联网带来的二次革命。
虽然目前这种P2P模式主要应用于消费环境,但其在商业计算领域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Gelsinger先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因为P2P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企业IT资源的浪费。比如可以实现PC与工作站间硬盘剩余空间的共享,如果哪个IT部门有海量数据必须紧急处理的话,就可以调用公司内部各个PC,充分利用处于闲置状态的硬盘空间和处理能力。"
在过去十年中,英特尔说他们内部一直在使用一种叫NetBatch的P2P程序,芯片开发人员通过这个程序将他们的设计提交到一个P2P消息队列。英特尔也因此而节约了5亿美元以上的经费。具体地说,该公司的芯片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该公司工作站上1万台PC的闲置硬盘空间和计算能力,这样英特尔就利用该技术省去了一大笔购买计算用高档计算机的费用。
P2P的第二个重要应用是搜索。无论是现在的目录式搜索引擎还是Lycos和国内百度的智能搜索引擎,其搜索都要依赖服务器来完成,而利用P2P技术的搜索引擎,则完全不用受服务器的限制。当输入搜索关键字时,搜索指令便同时向10台计算机发出,然后这10台计算机再分别向另外10台发出搜索指令,如此几秒内,搜索范围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它的搜索深度和广度是现存的搜索引擎难以比拟的。
既然P2P技术具有如此卓越的性能,利用它的公司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其中包括:Popular Power、United Devices以及Entropia公司等。他们相信P2P技术能斩断束缚在信息交换领域的镣铐,也能使闲置而廉价的PC或工作站系统联合起来完成超级计算。不过,就在P2P日渐露出锋芒的今天,业界却有人抛出冷言:P2P技术下的商业模式现在还很难确定,如何利用该技术实现商业利益,实际上无人能给出确定答案。所有现存的模式,还只是纸上谈兵的梦想。
在未来的日子,P2P将走向何方?人们对它的期望如何才能成真?
有专家说,不同的计算机平台、软件版本和大量存在的其他因素成为分布式计算得以广泛应用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微软的一位高级研究员Gordon Bell说:"要使P2P的梦想成为现实,标准和安全是最重要的。"
目前,撇开版权和商业模式不谈,发展应用P2P技术,并完成网络二次革命的理想,不得不跨越二个障碍:标准和安全。
著名的网络安全公司ISS(Internet Security System Inc.)的研究主任Chris Rouland先生曾针对Napster这样的音乐交换服务做出这样的评判:"我们将网上音乐下载称作危险的网络行为。"这种安全上的隐患通常来自两个方面:病毒和黑客。谁也不知道,自己下载的文件是否带有致命的病毒,而无孔不入的黑客能放过一个呈开放状态的电脑系统吗?
在Napster上,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你正和自己不认识、不信任的人分享代码及IP地址。一旦IP地址公开,用户便很可能引来入侵者或"拒绝服务"攻击。与拨号上网的方式相比,任何以高速方式连接网络和维持开放状态的电脑,其遭受攻击的风险更高。
而针对标准问题,热情鼓吹P2P的Intel于9月26日召集"武林盟主"大会,与会者包括Sun、IBM、HP这样的巨头,也有一大堆新冒头的P2P公司。显然,Intel对P2P标准的"盟主"之位势在必得,但是许多业界人士对Intel的"摘桃子"行为并不买帐,Sun甚至另开"小会",主张基于Java和Jini语言的P2P应用开发。利益的分歧必将导致标准的"战国时代",为P2P的推广造成了人为的障碍,而这恰恰与P2P的自由、平等的初衷是截然背离的。从这一点来看,P2P要想美梦成真确实还有点困难。
可是,尽管对P2P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虑,许多PC业专家仍然相信该技术将彻底推翻现在抑制分布式计算发展的藩篱。现在的桌面系统的性能远远超过以前的许多服务器,这为P2P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硬件基础。而随着宽带、高速网络的发展,PC将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潜能,而VPN(虚拟个人网络)软件也将为P2P的发展提供保障。
如此诸多的技术支持摆在眼前,让人不禁想起了微软的新口号,这里暂且套用一下:有朝一日,我们将实现利用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点和任何人上网交换任何信息。我们也就成了互联网上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时颠覆的不只是技术架构和网络社会,而是更深层次的传播学、社会学意义上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