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了一个1960年左右的中药偏方,有一味药叫“生蓍”,问过好几家中药店去抓药,都说没有,请知道的朋友帮帮忙,谁知道啊?万分感谢!
你说的应该是生的蜈蚣草吧(未经炒烘)。
中药名 蓍(《神农本草经》)
别名 一枝蒿、蜈蚣草、锯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木,高30一70厘米。根状茎短。茎直立,具纵沟棱,疏被贴生长柔毛。叶条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5一l0毫米,无柄,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具不等长的缺刻状锯齿,裂片和齿端有_软骨质小尖头,两面疏生长柔毛。头状花序多数,集成伞房状;总苞钟状,长4—5毫米;总苞片3层,宽披针形,先端钝,边缘膜质,褐色,疏被长柔毛;舌状花7—8,白色,舌片卵圆形,长1.5—2毫米,顶端有3小齿;管状花白色,长2—2.5毫米;瘦果宽倒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果期7—9月。
生境 生于山地林缘、灌丛、沟谷草旬。
分布 兴安北部,兴安南部、岭西、阴山。我国东北、华北、甘肃、江苏;朝鲜、日本、蒙古、苏联。
全草或果实入中药。
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
【主治】 中药全草:治风湿痹痛,牙痛,经闭腹痛,胃痛,肠炎,痢疾,跌打损伤,痈疮肿毒,痔疮出血,毒蛇咬伤,外伤出血。果实:治目昏不明。
【用量用法】 中药1—3克,水煎服,或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捣敷或泡酒涂搽患处。
不知道符合你需求这味草药的症状吗?
在网上查了很多内容,但找不到这东西的详细介绍,连是否有别名都查不到。看网页看得我头晕眼花。
劝你,到中医院,找老中医开点这药,如果医院没有,或者会告诉你这到底是什么。
我看很可能是“生黄芪”(又名黄耆、黄蓍、北芪,生黄芪),以“生”字区别于炒黄芪、炙黄芪。如果方子是治疗需要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病症的就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了。
著是芪的繁体字,可能就是生黄芪.
推荐百度百科词条,供你参考:
生黄芪
百科名片
生黄芪一般保健或治疗中使用的黄芪指的是生黄芪,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主要是制成饮片,调剂于中药方剂中。现代也用黄芪提取物制成工业制剂,口服或静脉滴注。
概述
一般保健或者治疗中使用的黄芪指的都是生黄芪,也就是黄芪晒干以后的切片。炙黄芪是用蜂蜜炮制而成,医生常常给“中气不足,脏器下垂”的患者使用。 又称膜荚黄芪或黄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圆柱形,稍带木质,外质土黄色或棕红色。羽状复叶,小叶13~27,卵状披针形世椭圆形,两面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蝶形花冠,淡黄色或白色。荚果具黑色短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喜干旱,适应性强。
地理分布
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历史
黄芪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箭芪、百药绵、二人抬等。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而献身。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药用价值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用药禁忌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它是一种温补性药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用黄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黄芪可使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故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功能主治
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商品黄芪呈圆柱形,略扭曲,长20~60厘米,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好。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近年来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和急慢性肾炎。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黄芪以西北及内蒙产的质是最好,其质量好坏与微量元素硒有很大关系,越是质地好的黄芪,含硒量越高。另种多序岩黄芪的根,商品名“红芪”,在甘肃应用历史悠久,并销广东、福建及出口。
另有一说:
转贴
是正晉生耆吗?又稱紅耆,
紅耆學名為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又稱作晉耆,又名獨根。
《藥性論》中有「王孫」一辭,「王」即「王八」,是烏龜的意思。意指因背部疼痛彎曲成有如烏龜一樣的狀態,而應用於「癰疸發背的症狀」。由於台灣地屬亞熱帶地區常見皮膚疹,故常使用晉耆。
晉耆藥材為豆科植物多序岩黃耆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的乾燥根。
本品呈長圓柱形,條直,少有分枝,上端稍粗。長20~90cm,粗端直徑1~3cm。表面灰棕色至紅褐色,具明顯的縱皺紋及少數支根痕。外皮易剝落而出淡黃色的皮部及纖維;皮孔橫長,稍淺,略凸出。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並富粉性。切斷面外皮紅棕色,皮部黃白色,約佔半徑的1/3~1/2,內側可見一棕色環,木質部淡黃色,中央色較淺,可見放射紋理。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以上两说,孰是孰非,难以判定,你可咨询当地名老中医.
生蓍又称红蓍
著是芪的繁体字,可能就是生黄芪.
中药也是药,建议不要乱吃
另外适合别人的方子不一定适合自己,为了自己的健康,建议先到正规的中医院让老中医 看看方子~
蓍草:味辛;苦;性平温;有毒。祛风止痛;活血;解毒。主感冒发热;头风痛;牙痛;风湿痹痛;血瘀经闭;腹部痞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毒。内服:煎汤,10-15g;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感想末调敷。孕妇慎服。那个“生”可能是生用的意思,比如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