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底,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北京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表示,中国将深化能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能源比价关系。不久前,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也强调,能源价格必须进行改革,我国将通过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节能。
毫无疑问,在2006年,能源价格改革将会是一个备受关注也备受期待的话题。为此,本报将对石油、天然气、电、煤等能源价格的改革问题做一组系列报道。
■能源价格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尽管外界对新的成品油定价方案寄予厚望,纷纷猜测其出台的日期以及内容,甚至业界也在盛传成品油价格将在3月底左右每升上涨0.5-1元,但相关部门却始终保持沉默。
由于新的定价机制迟迟未见出台,市场仍存在观望心理。据北京成品油市场3月20日价格播报,中石油公司汽柴油价格暂稳,中石化公司汽柴油价格有所上涨,其中90号汽油价格为5500元/吨,上涨了100元/吨。
表面上,成品油价格还没有太大变化,但其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国家发改委一位声称不方便谈油价的专家这样告诉记者:“国内的油价问题既敏感又复杂,尤其是在目前新的改革方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候。”
对新的改革方案不能寄予太多期望?
2月9日,一个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各省市区领导及中石油和中石化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这个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随后,不少专家和媒体都预测这个方案在两会结束之后就将公之于众。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未看到方案的影子。
“不管它有没有出来,都不能对它抱太大期望,因为根本没有最佳方案,它只能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方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去年年初以来有关部门就在酝酿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但是始终没有出台,主要原因就是油价市场化在中国当前来说并不合适,条件也不成熟,很难找到一个让各方面都接受的方案。
事实上,早在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赵小平就已透露,在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中,要改进采价期的计算方法,调整成品油调价参考的外部条件,灵活反映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状况。
“这个改革思路是正确的,符合中国的国情,但实施起来会有困难。因为总体思路是与国际接轨,而目前国内外价格差距比较大,一旦接轨,国内价格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就要考虑到社会和相关行业的价格接受程度。”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如是告诉记者。
牛犁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指出,只有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里才会有比较成熟的方案,但在中国实行起来就相对比较复杂,简单地与国际接轨只会给相关方面带来一系列冲击。“现在中国在油价方面所做的一些事情只是在朝市场化这个方向走,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不能说因为外界的热炒就该对这个待定的方案有多大的期待,也不能指望它一出台就会马上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只能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并不会彻底改变现状。”
核心在于理顺价格关系
虽然对新的改革方案不能寄予太大的期望,但这却是油价改革中的重要一步,而且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迈步才能促进整个石油价格体系的健康发展。
那么,新的油价改革方案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基铭认为,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关键点是价格与国际接轨,随原油价格浮动而变动,能够迅速地传递出市场信号,“希望今后的价格机制能够起到一个调节的杠杆作用”。
目前,我国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是“有限接轨”,即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油价接轨,而成品油价格变化却由国家发改委调控,即当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时,发改委才会重新确定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
“这样的结局是上游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而下游炼化企业却是腹背受敌。”牛犁说。他认为,现在最核心的是要理顺价格关系,由于成品油、原油之间的比价关系不合理,使得不管成品油还是原油都没法有效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由国际的价格替代了国内的价格,这种机械的接轨并不是很合理。”牛犁认为在目前阶段,国家应该提高调价频率,缩短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之间的错位。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刘满平也持相同意见。他说,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低于国际油价,很容易误导消费行为,难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此外,现行定价机制容易激发囤油欲望,助长石油流通体制中的投机现象。一方面,原油进口不足、炼厂炼能不足或者消极应对;另一方面,社会加油站由于获取油品的渠道越来越窄,囤油行为有增无减。“即便是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巨头,也有可能刺激它们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囤油、惜售的投机行为,从而对石油市场的稳定供应产生不利影响。”
改革要与调控相结合
“由于石油是上游产品,因此石油的价格变动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它可能会带动整个物价指数的上升。所以其定价机制改革应与价格调控相结合,避免定价机制改革成为油价上调的信号,从而带来价格连锁反应。”刘满平强调。
在这一点上,接受记者采访的许多专家的意见相当一致。专家们认为,虽然油价市场化是目标,但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近期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取向只能是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市场化。”刘满平说。
“石油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受政府的管理,但逐步增加市场化的程度,让市场去配置资源,这肯定是解决现在油价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去调整,不该干预的太多,这是大方向。”牛犁也肯定了政府在油价市场化中的作用。
那么,政府该如何来协助油价慢慢向市场化方向靠拢呢?董秀成的观点是尽快出台新的价格形成机制,而且必须搞好相关配套措施,如对相关行业进行补贴,避免过度震荡。
至于该如何来进行补贴,牛犁和刘满平的观点有些不同。牛犁认为,财税配套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国家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上游的超额垄断利润用财税的办法拿过来,然后补贴那些受冲击比较严重的相关行业或下游企业。”
刘满平则认为,除了给一定数量的补贴,还可以用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来支持炼油企业的生产。“不过,这种补贴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炼油企业是终端石油公司的加工车间,给炼油企业进行补贴实际上是给整个石油产业链补贴,不利于把我国石油公司培养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大石油公司。而从价格机制上看,也是从国际市场价格机制的倒退。”
“每个国家每个阶段都有个适应性的机制,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美国的机制使得它的能源消耗是严重的浪费,而欧洲和日本的定价机制也很不合理。所以,中国的油价改革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牛犁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