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的感觉 就像是喝多了酒 脑袋是昏昏的 看什么都是很亮晶晶的 走路像在漂 感觉像是在梦里
比较常出现在逛街的时候 或者是别人跟我谈话 我不想谈了 但是逼不得已还是只有听着的时候
我就会像在白日梦 很飘 很飘
这是为什么? 缺氧吗?? 在广场也出现过 也不是饿
还总是出现 大概一个月怎么都有1,2次吧
心里问题加上身体问题,应该是轻微的脑供血不足造成这种现象。造成脑供血不足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营养不足,养分供应不上,再一个就是脑血管由于血栓块,或者血液粘度大,或者某种原因使血管狭窄,使得血液流通不好,造成这样的感觉。这个问题现在也不是很严重,只要认真调理一下,就能好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要素中遗传占7%,社会10%,医疗8%,气候7%,自我保健占60%,健康的四大要素中最主要是均衡的营养,最重要的不是运动,不是情绪,不是睡眠。但是光靠饮食达不到均衡营养的目的,额外补充才是均衡营养的主要措施。人体是由七大营养素组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水组成,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属阳,主补;而维生素,矿物质,纤维属阴,主泄,水是介质,从食物上讲,鱼肉豆蛋奶基本上蛋白质含量较高,米、面基本上只有热量,其他营养很少。
注意饮食,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不能小于60-70克。鱼肉豆蛋奶含蛋白质最多。除了正常饮食外,有条件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素:蛋白质粉,维生素B族,深海鱼油和角鲨烯。
精力不够
心不在焉
推荐百度百科词条,供你了解:
白日梦
百科名片
白日梦白日梦是心理学名词,俗语,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研究发现。白日梦是人的本能的休息和放松机制。这就是说,白日梦是健康的、安全的,不需要担忧,更不必有意抑制。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白日梦的大量出现更是正常的。只有在白日梦严重干扰日常实际生活时,才需要寻求治疗。但这种现象在因白日梦而咨询的患者的少数。而要消除白日梦,抑制并不是推荐的方法。只需要提高生活的丰富性,离开单调枯燥的流程,就可以改善。许多作家也多次把白日梦运用到作品当中。
释义
bái rì mèng 白日梦(白日梦)大白天做梦。 白日梦不是梦,只是一些持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白日梦是思维的产物,是意识的产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
文献
白日梦常见于古今中外文献 1、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三:“做白日梦去满足欲望,是丝毫没有实在的满足的。” 2、峻青 《故乡杂忆》:“难道这一点点暂时的困难就能动摇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吗?不,这仅仅是敌人和一切反动派的白日梦而已。” 3、巴金 《谈<第四病室>》:“读者同志不要笑我在做‘白日梦’。” 4、白日梦先生是心海小说《心灵化验单》中的人物,他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医生、心理学家。 文章以颇为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了白日梦先生主诊后接待三位患者,并为他们分别找到病因,解决问题的事情。文中的白日梦先生虽智慧超群,却免不了最常见的过失,故而闹出了一些小笑话。在白先生主诊过程中,虽笑料百出,但诊断完毕的化验单中却也有诸多哲理,值得深思。 这篇文章被许多人认为没有主次,在结构安排上不妥当,对此,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确有不佳之处,但在大体结构上来说也是合理的。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个体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企图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获得满足。白日梦便是一种幻想,白日梦者往往超越现实,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满足某些需要,伴有一定的欣快感。 有时,白日梦可以推动人们追求某种目标。若是白日梦代替了有意义的行动,就会成为逃避现实的手段,可能成为心理变态的征兆。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幻想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像。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而按自己的需要来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作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而达到一种升华,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作家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探微
白日梦的形成原因: 1、疾病因素。 2、工作生活单调重复、枯燥。 3、对当前所做事情不感兴趣。 4、正在从事的活动不需要太多的脑力支持。如果这时候没有明确目标,脑力资源可以释放,形成白日梦。如走路、因病卧床等。 5、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书籍、影视等。或者一些能引起情绪大幅波动的事情,如批评、受欺负、恋人或家庭成员的矛盾等。 6、自身修养。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对学习工作生活的规划能力与白日梦频率成反比。 7、对社会或生活的不满。 8、药物影响。 人们一般都比较关注白日梦的危害。认为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利弊
注意力转移训练也是很好的办法。 至于真正成为疾患的白日梦,往往都有幻觉的出现。这时必须检查排除有无精神药物(包括毒品)的影响,鉴别是否存在癔病或精神分裂症的其它症状。 据9月14日《大公报》报道,美国《亚特兰大宪法报》称,科学家发现偶尔做“白日梦”有益身心健康。在心理学家看来,白日梦就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如在工作间歇,幻想自己中了大奖,或正在向往已久的某地旅游。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一项研究显示,当研究对象做白日梦时,他们的脑部看似“正在休息”,实际上却相当活跃。亚特兰大松河心理治疗协会的心理医生魏斯也表示,导向正确的白日梦有益身心健康,因此他有时会用这一方法诱导心理疾病患者走出眼前困境。 从心理学角度看,白日梦对心理健康究竟有哪些积极作用呢? 激发潜能。幻想的题材多为个人关心的事情,由于不受传统思维形式限制,往往会迸发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案。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说:“想象力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当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时,‘白日梦’能为你提供答案”。在经典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常常见到幻想的影子,文豪巴尔扎克就常与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作曲家勃拉姆斯也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当他冥想时,乐思才会不间断地从脑海中跳出。 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言谈举止大都中规中矩,心理学称此现象为“人格面具”。而幻想往往超越现实,伴有一定的欣快感,让人们的心绪变得更宽广。当人们沉浸其中时,现实世界变得很遥远,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梦幻般的陶醉状态。 改变自己的机会。幻想能使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审视自己。在清醒意识层面,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抽象的、概括的,观察事物也有选择性。而在幻想中,我们对内心的体察要细致全面得多。另外,平时由于受自尊、面子的影响,人常常会欺骗自己,但在幻想中却会直面现实。因此幻想可以提供一个全方位看待自己心理、人格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幻想的提示,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行为方法。 但幻想毕竟不是现实,如果我们把大把时间都用来幻想,并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则显然是心理障碍的表现了。所以,我们还应面对现实,把幻想作为辅助手段,发挥其积极作用。 在弗洛伊德看来,做梦的又一大特性是梦乃愿望的实现,就此点而言,白日梦却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白日梦的内容直接受到明显的动机的支配。白日梦里的情境或事件,都是用来满足做白日梦者的某种野心或欲望,包括性欲、情欲、权力欲、自私野心等。 年轻的男性,大多数做野心的幻想或宣泄占有的欲望,而年轻的女性的野心则集中于恋爱的成功、各种英雄事迹或功业成就等,并以此幻想博得异性的青睐及同性的赞美和爱慕。可以说,白日梦满足愿望的趋势比做梦还要强烈。 梦境中的情节通常较为零散、杂乱,跳跃性很大,逻辑性不强,甚至荒诞可笑,一个梦虽然可以重复出现,但持续时间并不可能非常长。 而白日梦虽内容各异,命运不同,但总的来说,逻辑性要强的多。有些白日梦经过短暂的时间后便被另一种新的幻想所代替,有些白日梦则就象长篇故事一样,与时并进反复,仿佛贴上了“日期标签”,随时间而改变,随人生情境而改变,而这些却是梦所鞭长莫及的。 做梦乃睡眠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几乎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而白日梦并非睡眠的一部分,而经常出现在睡前的迷糊状态,此时健康的白日梦者尚有意识存在,意志仍在支配着幻想的进程;梦境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亲朋、陌生人,甚至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怪物,而白日梦的主角却往往是梦者本身,或直接出现,或暗中以他人作为自己的写照,这些都是此二者的区别。 白日梦之所以称为梦,也许是因其和实际情境的关系犹如梦一般,也许是因为其内容也有与梦相似的心理特征。然而名同实不同,白日梦称为梦,确有其牵强之处。
如果总是在相对喧嚣和枯燥的环境中,说明你对外界刺激有点麻木。。。注意营养,自己静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