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的分类)细胞检查结果关键是看细胞的绝对值、细胞的计数还是看细胞百分率呢?
白细胞计数,表示单位体积血液中白细胞的绝对值,分类则说明该种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即百分率。
看化验单,这两者均重要。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数:成人( 4-10)×10 9 /L,新生儿(15-20)×10 9 /L,6个月-2岁(11-12)×10 9 /L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0-5—5% 嗜硷性分叶核粒细胞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白细胞增多高于 >10×10 9 /L 白细胞减少低于<4×10 9 /L
增多或减少与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与相同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它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增多: a.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
b.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c.急性溶血、失血、中毒
d.恶性肿瘤
e.其它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贫、痛风、严重缺氧以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 a.粒细胞白血病
b.骨髓增殖性疾病,伤寒杆菌以及严重败血症等
减少: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粒细胞减少症、非白血性白血病、恶组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物理、化学因素如 x线及退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等。
其它: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白细胞数增高、杆状核增多
按杆状核细胞增多 分轻( 6%)、中(10%)、重度左移(>25%)
核左移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的估计有一定的价值。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核左移是由于叶酸缺乏及维生素 B 12 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①中毒性改变表现细胞大小不同,中毒性颗粒、空泡、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以上改变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它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
②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③棒状小体( Auer小体):只出现于在白血病细胞中
④球形包涵体( Doble小体)是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见于严重感染。
(二)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
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程度与中性粒细胞相似。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血液病(如慢粒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及某些恶性肿瘤、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减少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及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伤寒。
(三)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增多见于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极为罕见。
(四)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它不是一种终末细胞具有与抗原起特异反应的能力,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因发育和成熟的途径不同,可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和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即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增加:生理性见于儿童期、婴儿
病理性:见于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
②急性和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瘤。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及移植排斥反应。
④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治疗及接触射线,免疫缺陷病及两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见于病毒感染,也可见于药物过敏、输血及血液透析后以及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后。
(五)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即粒 -单核系祖细胞,在CFU-GM集落刺激因子影响下,经原单核、幼单核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单核细胞而进入血液,成熟单核细胞,在血液停留1-3天,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增加:生理性见于儿童期、婴儿.
病理性:见于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
②急性和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瘤。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及移植排斥反应。
④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治疗及接触射线,免疫缺陷病及两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见于病毒感染,也可见于药物过敏、输血及血液透析后以及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后。
(五)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即粒 -单核系祖细胞,在CFU-GM集落刺激因子影响下,经原单核、幼单核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单核细胞而进入血液,成熟单核细胞,在血液停留1-3天,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吞噬细胞。
增多:①生理性:见于儿童与婴儿
②病理性:见于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2.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检查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或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对估计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意义。
正常范围的百分数 0.5~1.5% 绝对值24-84×10 9 /L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简称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沉降的速率与红细胞数量、形状、大小、血浆粘滞度中成分等因素有关。
参考值 魏氏法:成年男性 0-15mm/l小时
成年女性0-20mm/l小时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沉较慢, 12岁以下的儿童血沉可略快,老年人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加而血沉增快。
病理性变化:血沉增快常见于:
①炎性疾病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花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