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产业高峰论坛上,信心产业报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鲁阳透露说,在今年年初电管局对22个厂家的22种型号的手机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发现,手机产品的合格率仅为63.6%!也就是说,在中国拥有3.4亿用户的手机产品,有接近四成手机,约8400万部手机是不合格的产品。由权威主管部门透露的这一惊人数字,提示人们对于现在的手机市场重新进行审视。
专家指出,目前手机产品的不合格,集中表现在三大病症上面:
顽症1:手机质量“通病”久治不愈
由于手机生产的能力过剩,某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一拿到进网许可证以后,就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虽然各品牌故障情况有所不同,但屏幕显示、主板故障、无法开关机、按键失灵、信号差等,是目前手机质量存在的“通病”。
案例:一部手机“头都大”
在某传媒公司工作的李小姐,前期为朋友送的一款国产手机苦恼不已。刚刚使用不到两天,那部手机就开不了机了,李小姐于是跟该公司联系,换了一部同样型号的新机。但是还不到一个星期,李小姐就发现她的手机不能打电话,有时是对方听见她的声音,而她听不见对方的声音,有时候却是相反,甚至接了电话双方均听不见对方声音。在再次维修了近一个星期之后,李小姐把手机拿回来,有两个星期用得还算比较顺心,但是接着问题又出现了,来电却看不到号码,这样李小姐根本不知道接的是谁的电话,对这么烦心的手机,李小姐忍无可忍之后另外买了一部新的手机。
顽症2:手机配件“短斤缺两”
对于手机配件,许多手机商家总在消费者不留意的情况下,对其偷工减料,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业内人士介绍说,克扣附件是一些不良商家的做法,比如将厂家配的电池拿出来单卖,表面上售价便宜了,实际上是商家占了消费者的便宜。此外,除了克扣附件外,现在很多厂家在销售手机时都宣称有礼品赠送给消费者,但这些礼品并不是全部都能到消费者手上,而且商家私下订立单方面的格式条款也是不合法律的。
案例:“短斤缺两”还有理
家住广州市环市西路的王先生在某手机城购买了一款手机,当时他看到商家给出的价格比其它地方要低上几十元钱,觉得非常划算,便掏钱购买。几天之后,王先生在一张宣传海报上看到该款手机的介绍,发现这款手机的配置附件是两电一充,而他购买时商家只给他一电一充。事实上,每买一块原装电池起码上百元,王先生得到的所谓“便宜”只是几十元。王先生为此找到商家理论,但是商家指着柜台的一个小指示牌,上面写着“本款手机配送一电一充”,然后说你当时又没有看清楚。王先生虽然很气愤,但是只能吃“哑巴亏”。
顽症3:流通市场混乱,欺诈行为是毒瘤
在手机流通领域里,销售和售后服务市场秩序混乱,损害消费者利益,引发大量投诉。目前市场上还存在着一些假冒伪劣和走私的三无手机,既没有合法品牌生产厂家,也没有售后服务。
案例:贪便宜误购翻新手机
在天河区某中学教书的李老师,在海印一带的手机市场购买了一款手机,当时看到价钱比网上看到的要低出很多,于是满心欢喜以为买到了便宜货,但是用了不到一个月,发现手机的键盘出现了盲键,于是李老师拿回档口修理。当档主拆开机壳的时候,她发现手机内核好像很旧,不像新机,于是跟档主交涉,档主说当时你也没问,这是翻新手机,不然怎么会那么便宜,李老师这才如梦初醒,但是为时已晚。(n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