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季,人们都会感到冷。但是,人究竟有多大抗寒能力呢?却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
大家都知道,人是热血动物;需要一定的体温来维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据研究,人体内部温度(可用直肠温度代表)为37℃,皮肤温度在正常情况下为33℃,这4℃的温度差使得体内新陈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得以向皮肤传送,然后再经过皮肤的辐射、蒸发和空气的对流将热量传送给外界环境。因此,环境温度要略低于33℃,人体才会感到舒适。如果环境温度过低,皮肤散失热量大快,就会引起体温下降过多,这时人就会感到寒冷。如果寒冷过度,以致直肠温度下降到32℃或31℃,人就会丧失知觉;如再下降到26℃,就会死亡。
人究竟能忍受多大的寒冷呢?这就看他能使体温保持在32℃以上的能力。对于这个能力是不易测定的。因为一般人都穿衣服,这就提高了抗寒的能力。但是在现存少数原始人群中亦能看到一些有关情况。1832年达尔文乘皮格耳号作科学考察时,到达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那里的土人是周年赤裸的。他发现这些人在夜温3℃,日温7℃,有飘雨的天气里仍能生存。他看到一个赤裸的女人抱着刚生不久的赤体婴儿,风雨中的雷花在两人的皮肤上融化,他们在湿地上蜷曲着睡觉,这也许是耐寒的“冠军”了。
人体表皮热量散失的速度不仅同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有关,而且还同风速有关。对于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来说,每小时每平方米失去1256.04焦耳热量就感到寒冷了。这大致相当无风时0℃的温度或风速达10米每秒时的25℃。如果每小时每平方米表皮丧失热量达5861.52焦耳,则暴露的皮肤很快就会受害。在温度为-10℃,而风速达10米每秒或无风而温度低到—40℃时就会出现皮肤冻结。
衣服是人类免除寒冷伤害的重要用品。国际上对衣服的隔热能力用一个指数克洛来衡量。当空气是静止的而且其温度为21℃,每小时通过衣服每平方米面积的热量是209.34焦耳而能保持人体的正常皮肤温度时,衣服隔热能力为1克洛。很显然,外界空气越冷,就要求隔热能力越高,所造成的衣服里外的温差也越大。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时在华南只要3克洛的隔热程度,大约一件毛衣也就差不多了;但在黑龙江省却需要大于7克洛的隔热程度,即在毛衣外面,还需皮大衣、皮帽等才能御寒。
除衣服外,房屋也是重要的御寒手段。在严寒的冬季,房子内借助取暖设施,可以形成十分温暖舒适的小气候。
因此,到了现代,人类的机体可以在层层保护下度过寒冷的冬季。尽管如此,身体仍然是御寒的基础。只有身体强健的人,才能经受冬季冷暖变化的影响,舒适愉快地生活。故锻炼身体,适度地经受寒冷气候的刺激,对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