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发生呢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际间的感情关系一般受个人特质、相似性、熟悉性以及接近性(交往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相互吸引的人格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基础性作用。人格特征有外显人格特征、内隐人格特征两部分,也就是个性心理中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心理倾向性。一般来说,前者主要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身材容貌、谈吐表情等直接观察即可得到的人格特征;后者主要是个人的学识才能、立身处世、价值观念以及其他不能短期可察的人格特征。在非功利性的人际交往中,后者会影响彼此注入情感的多寡和保持交往时间的长短,对人的“考评”作用显然大于前者。
爱恋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包括审美、激情、生理唤起以及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较强烈的情感与心理状态。通常,钟情男女初次相见,除了对对方良好的学识风度、优美的身体仪表、得体的进退谈吐等外显人格特征表示悦纳、接受、欣赏外,异性交往在审美标准上的“生理效应”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因素。可以认为,陷入一见钟情的双方,一般都伴有一定的亲近、愉悦、爱慕等情感的或生理的体验与感受,这正是异性相吸的“自然”基础,特别是对那些“条件”相当的男女更是如此。我们知道,初次见面就有好感或志趣相投的情形,在同性间也会产生,但这种感受是有别于彼此爱悦的异性在初次见面就有的那种体验。若“一见钟情”是异性间首次相见便彼此爱慕的话,那么“一见如故”则可以说是同性间初次相识就情投意合。不过,这种情投意合既可能是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也可能是奸邪相爱、臭味相投。一见钟情与一见如故这两种心理现象虽然在心理过程上极其相似,但在情感内容与机理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人类的“杜莱特氏症”历史悠久,生动的病历好看过小说。这种症状是因为病人脑中的 “基底核”不正常造成的。基底核负责制造“邻苯二酚乙胺”,即“多巴胺”,多巴胺过多,人就会猛烈抽搐或者性猖狂。多巴胺过少,结果之一为“帕金森氏症”,治疗的方法是使用“左多巴”,注意量要精确,否则老绅士老淑女会变成色情狂的。
你觉得可以猜到爱情是什么了吧?且慢,爱情不仅仅是多巴胺。
脑神经生理学家发现,人脑中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phenylethylamine(最后这种化学物我做不出准确译名,总之是苯和胺的化合物)。当脑“浸”于这些化学物质时,人就会堕入情网,所谓“一见钟情”,所谓“爱是盲目的”,所谓“烈火干柴”等等,总之是进入一种迷狂状态。诗歌,故事,小说,戏剧,电影,对此无不讴歌之描写之得意忘形,所谓“永恒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