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类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俗有骨痹、历节风之称。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常呈对称性,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困难及发僵,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关节畸形。本病在我国人中患病率为0.3%,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与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的高峰年龄20-40,而女性则在40-60岁,类风湿关节炎以女性多发,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3倍。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程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所谓的滑膜炎。正常状况下,关节腔内面有一层精致的滑膜,可分泌关节滑液,以润滑和保护关节。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滑膜产生发炎反应,关节因发炎细胞的聚积而有红、肿、热、痛的现象。这种发炎反应严重时甚至侵犯整个关节,破坏软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适当治疗,关节将变形、僵直而无法活动。
此外,活动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约有5%-15%会出现皮下结节,这是一种发生于皮下面,因发炎作用而变性成纤维组织,分布很广,但好发于较敏感部位如关节伸侧、头皮等,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有时则会导致感染。如果发生在肋膜、眼睛等,则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
〈三〉、如何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早期发现以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不可逆病变是诊断的第一要务,但可能必须由医师数次诊查之后才能确定诊断。有鉴于此,美国风湿病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简称为ACR)于一九八七年集合专家重新拟定一套简单而准确的诊断标准:
(1) 是否有关节或者关节周围的晨僵,且这种僵硬不适的感觉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2) 是否有三个以上的关节发生肿胀现象,且曾由医师的观察而认识;
(3) 关节肿胀是否包括了手部的近侧指关节,掌指关节,或腕骨间关节;
(4) 以上关节之肿胀现象是否对称性;
(5) 是否在身体特定部位发现皮下结节(类风湿性结节);
(6) 血液之特定检查是否发现类风湿性因子;
(7) 手部或腕部位的X光检查是否发现有骨头边缘的侵蚀(erosion),或关节周边的骨质疏松现象;
要注意的是,第一至四条必须存在六星期以上。按此标准,如果一个病人符合上述七点中的四点以上,就可被认定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类风湿病的发病特点
1. 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发作变化,多发于三月和八月。
2. 多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
3. 对于小儿、男孩发病较多。
4. 血型:AB型和A型的人偏多,RF(+)多于RF(-)。
5. 更年期和产后妇女发病率较高,对于患者不论男女到了更年期病情往往加重。
6. 60岁以上老人,初发此病,其症状和病程通常比较轻。
7. 发病初期多见于手指近端指间关节、脚趾、跖趾酸痛、晨起关节僵硬,继而发展掌、腕、肘、踝、肩、髋关节,大部分患者部位左右对称。病情进一步发展,关节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五〉、发病诱因
1. 感染性病灶: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胆囊炎、中耳炎、肾盂炎、附件炎、阑尾炎、龋齿、牙周炎、齿槽脓肿和化脓,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病、痢疾、肝炎等均可诱发类风湿病或加重其病情。
2. 气候变化:久居湿地或感受寒冷或冻伤易发此病。
3. 其它:劳累、情志、外伤,如关节扭伤、跌伤、骨折等以及常期劳累过度,精神紧张、忧虑、产后或月经过多,大失血等均可诱发此病。
〈六〉、类风湿病的功能分级
Ⅰ级:可做各种活动,一个或多个关节痛,活动轻度受限。
Ⅱ级:中度受限。虽有一个或多个关节痛肿胀,活动受限,但可以从事一般活动。
Ⅲ级:明显受限。只能生活自理,但不能从事一般活动。
Ⅳ级:卧床或坐卧。生活不能自理。此外,还可以从X射线进生功能分级(类风湿关节炎的好发部位)
(七) 风湿类风湿的区别:类风湿的摡念须与风湿相区别。在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科技医疗发展,人们对类风湿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发现大部分风湿表现为多发性大关节炎,关节的炎症不是固定于某一关节,而是能从一个关节向另一个转移(游走性)。且此关节炎较易治疗,治愈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不遗留关节强直和畸形。除此之外,往往对心脏损害很大。这些表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明显不同,故将类风湿从风湿中分出。因两者有相似之处,又有些明显不同的地方-----类似而又不是,故称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费尔和蕾蒙将该病定为独立疾病,同年斯蒂尔对儿童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详细的描述。1931年赛西尔等人发现类风湿病人血清与链球菌的凝集率高,1940年到确定。1941年美国正式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目前,除中,英、美三国使用"类风湿关节炎"病前苏联称之为传染性非异性非多关节炎;日本则称之为慢性关节风湿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 别:内科
概 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免疫科)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小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因严重骨质破坏、吸收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 在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4-0.5%,女性多于男性,约2-3: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本病多为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致残率较高,预后不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
症状表现:
1.受累关节晨僵、疼痛、压痛、肿胀及活动受限,初呈游走性,以后固定。由单个至多个关节受累。且呈对称性。手足小关节先受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受累多见。最多见的畸形有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大、爪形手、手指“天鹅颈”畸形、尺侧偏斜、掌指关节半脱位及腕关节固定等。 2.关节周围可发生腱鞘炎、滑囊炎、肌萎缩等。 3.皮下结节,多见于关节突起部及经常受压处,质韧如橡皮,无明显压痛,存在时间较长。 4.血管炎。 5.慢性纤维性肺炎。 6.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7.结节性肺病。 8.类风湿性尘肺。 9.胸膜炎。 10.心脏类风湿性肉芽肿。 11.局源性心肌炎。 12.冠状动脉炎。 13.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 14.类风湿性心包炎。 15.其他:肌炎、周围神经炎、巩膜炎等。
诊断依据:
1.晨僵至少一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
5.手部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皮下有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因数阳性(滴定度>1:32)。 具备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 疗:
治疗原则
1.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4.晚期患者可行关节畸形矫形外科手术。
用药原则
1.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等为主。
2.中期及晚期病例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或氯奎、雷公藤多甙片等。
预防常识:
本病多数呈缓解与复发交替经过,迁延多年,致残率较高,目前对其治疗仍无特效根治方法,故应积极防治,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增强抗寒能力,防止潮湿。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消除口腔、咽喉、鼻旁窦、扁桃体等感染病源,将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发展。对广告宣传的诸多有效方法不要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