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讯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手机和网络都能操作,三言两语就能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以互动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在中国的用户增长达到了128.3%。
“你织‘围脖’(微博的谐音)了吗?”微博的火爆流行,衍生出“围脖控”、“格子控”等流行词,特指那些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还有“大隐隐于市,巨隐隐于网”的说法。而几天前,新浪微博因故障导致4小时无法访问,很多人发现自己无所事事,生活已经被微博牢牢控制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抗拒地按动手指?不舍昼夜、目不转睛地刷新屏幕?从心理学角度看来,微博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一不小心发个照片,就可能成为“微名人”,让习惯被忽视的自己欢欣雀跃;一不注意提个问,话题就可能成为讨论的焦点,发现自己也可以向世界输出思想;一不留神说句话,回帖就可能成为某某名人微博的沙发,与明星“亲密接触”。微博就像从虚拟世界中伸出一双大手,将我们紧紧抓住,让人感到“我微博故我在”,进而沉醉其中。
不知不觉,微博已经从网络世界的一种沟通和社交工具逐渐变成了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改变和影响着真实生活。去饭馆要把饭菜拍下来发上去,看到路边奇人怪事也要第一时间加上点评发到网上。上班第一件事是看别人的回复,下班最后一件事是转发当天的热贴。不少微博用户已经遭受困扰,他们的注意力不断被分散,离开微博就焦虑难耐,对微博成瘾让工作成为兼职,让生活退居二线。
事实上,如果这条“围脖”已经成为解不下来的枷锁,也许应该思考,迷恋微博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心声。 就像一位微博迷所说的,“玩微博,只是因为我们在悲伤的时刻想要一个拥抱,在快乐的时候想分享一张笑脸。”
对任何人来说,生活也许不够完美,但却是真实的。因此,现实生活最踏实,微博只是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应该成为生活的助力而非阻力。请不要再每隔5分钟检查一次微博,不妨把时间匀出一些,给你的爱人和朋友,不要让他们去微博上才能了解你的心情;或者把微博上的生活片段直接发到他们的手机上,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对你有多么重要。要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快乐并不需要因特网,不妨回忆一下童年那些让你忘乎所以的活动,除了微博,还有一种快乐叫游戏。(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