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专业证书也有猫腻!白金变黄、黄金变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报记者特请权威专家为您逐一解疑释惑,请看———
钻石证书谨防“次品”
除了“物以稀为贵”,钻石的高贵身价还在于其成色“谬之毫厘”,则品质“差之千里”。对于4C(即颜色、净度、切工和重量)这样的专业质量标准消费者实在难以把握,购买时很大程度上依赖鉴定证书。所以商家在出售钻石的时候都要配上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专业鉴定证书,以示品质保证。但是据深圳市金银珠宝质量检验站的负责人介绍,并不是所有的鉴定都有承诺如假包换的资格。
消费者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市场上销售的钻石饰品的检验机构名称不尽相同,一些外地检验机构的受检产品不在少数。据深圳市技术监督局金银珠宝检验站陈志强博士介绍,近年来,由于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查处力度大,假钻石在深圳市场基本绝迹。但是一些进驻鹏城的外地珠宝检验机构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一些人在鉴定证书上做文章。这些检测机构在当地的实验室都有正规管理并经过有关资质认证,但是到了深圳有的承包给个人,他们以收费便宜、检测速度快来争取受检量。有人为了迎合客户,故意提高品质等级和重量,很难保证检测质量的准确性、公正性。消费者拿到的是与实际品质不相符的一纸鉴定。
陈博士说,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专业检测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进行计量认证后,其检验结果方合法有效。对于检验机构来说,检验证书就是其生产的产品,与宝石实际品质不相符的证书其实与假货、次品无异,扰乱了市场秩序。
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钻石等珠宝首饰首先要看是否有鉴定证书,最好是深圳市技术监督局金银珠宝质量检验站出具的证书,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以作为合法依据。正规的鉴定证书应该清楚地标明宝石的等级、重量等事项,并有鉴定师的签名及货品本身的照片。
购买时最好要求商家在发票上详细地标明其承诺的内容,如货品的名称、成色、品质、价格等。一旦发生质量纠纷,可以凭发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不要过分看重折扣与价格。有些商家将价格吊得高高的,然后再狠很地打个大折扣,这种障眼法已经不新鲜,但是仍然管用。“买的不如卖的精”,商家不会做亏本生意,再大的折扣也不会没有赚头。当你被便宜的价格撩拨得心跳的时候,最好先货比三家。不要被折扣蒙蔽,应该看看打折以后的实际价格是多少。
深圳市技术监督局金银珠宝质量检验站可以提供免费口头鉴定及出具鉴定证书服务。
“‘白金’变黄,
黄金变白”正常吗?
据了解,在深圳市技术监督部门受理的金饰品投诉中,“白金”变黄、黄金变白是较为集中的热点。前一段时间罗湖区的钟小姐买了一枚标示为18K白金的素金戒指,没戴多久指圈处开始露出淡黄色,钟小姐怀疑商家以黄金冒充白金,用砂纸磨后戒指完全呈现出黄色,遂投诉到有关部门。但是商家并不承认有欺骗行为,因为白金是指戒指的颜色,而非钟小姐认为的铂,况且标示18K就已说明其成分是含金量为75%左右的黄金。
据有关专家介绍,现在深圳市场上的黄金已基本不存在质量问题,只是由于一些消费者缺乏相关的消费知识,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同时有些无良厂商利用这种误区,钻了空子。很多购买者都以为白金就是铂,实际上不是一回事。由于需求不同,目前市场上的黄金有24K、18K、14K、9K等多种成色,其中24K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足金,含金量在99%以上;18K的黄金含量在75%左右,25%是其他金属。18K金由于黄金含量减少,其呈现的黄色较淡,所以厂家在25%的金属中添加不同成分,使饰品呈现不同色彩,比如白色、紫色。现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白色18K金是在表面镀了一层铑或钯。一些厂商故意将品名标成18K白金,误导消费者以为白色的18K金就是珍贵的铂。其实只有黄金才是用K表示纯度,而铂饰品的标注方法是以铂的元素符号Pt表示,常见的铂饰品标注为PT900,表示含铂量为900‰。铂与18K金的市场行情相差甚远,成色为PT900的铂价格是180元左右一克,而18K金则是一根、一条或一只多少钱的概念。故意也好,无心也罢,混淆了价差如此巨大的商品概念,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谁来负责?
与18K白金的标注如出一辙的还有18KGP,GP表示镀金,目前市场常见的里面是铜,表面镀了一层18K金。有些不法商家蒙骗消费者说是18K金,鱼目混珠。
在有关部门受理的投诉中不少人反映24K黄金戴了一段时间颜色变白,以为是成色问题。足金变白主要是由于在日常佩戴中接触了含汞的化学物质,金与汞发生反应,表面变白。处理这种情况比较简单,只要在火上稍微加热就可以使其恢复本色。
旅游买珠宝,
小心陷阱等你跳
“五一”长假过后,有人尽兴而归,有人却是窝了一肚子的气。福田区居民王先生从云南的一个旅游景点买了一块据说是A货的翡翠,经过“毫不留情”的斩价,标价9888元最后以4500元成交。转天,王先生无意中在这座城市的一家大商场看到,差不多的东西标价只有3600元。窝了心的王先生到景点交涉要求退货,景点以“看着成色差不多,但A货、B货价格相差很多”为由将王先生挡了回来。回到深圳后,王先生立即拿着翡翠到有关部门去鉴定,其结果属经人工漂白注胶的B货无疑。
现在几乎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珠宝生意做得都是热热闹闹,只是由于管理的差异,价高质次的珠宝饰品成了旅游购物投诉的热点。且不说真假优劣,很多旅游景点的珠宝杀了狠的折扣价还要比市区内正规大店高出30%~60%。有人总结经验说旅游购物应该“斩头去尾”,标价18000元的东西斩头给8000元或是去尾给10000元,其价格离谱略见一斑。
邱先生去境外谈生意,顺便玩一玩。经不住劝诱,花了大价钱一次买进15粒差不多有一克拉重的“大钻石”。拿到深圳市专业检测机构一检测,发现其实只是与钻石外观、性质非常近似的莫桑石,市场销售价格大约只有钻石的1/5。邱先生于是找卖家交涉,商家说那确实不是钻石,卖的时候也没有说是钻石。像邱先生这样吃了大亏的在东南亚几国游中经常发生。
一些景点以本国出产红宝石、蓝宝石为诱饵,不少消费者就以为品质纯正、价格又便宜。实际上从送检情况看多是合成宝石,而非天然品,且售价只高不低。当地出具的鉴定证书往往都是英文,上面标注了合成宝石,钻了多数游客看不懂或疏忽的空子。游客窝心上火,也只能吃哑巴亏。
骗的多了,骗的手段也在进步。一些销售点摆出一副诚实的面孔,玩起了所谓现场真假鉴别知识指导的把戏。投诉者李小姐说要不是景点告诉她鉴别玉要缠上一根头发,用火烧,烧不断就是真的,她根本就没有买首饰的想法。记者搜集了一些旅游者听到的宝石鉴别方法求证专业部门,结果很多都缺乏科学依据。这些所谓的鉴别充其量只能说是商业上的鉴定,说白了实际上是商家雇来的“托儿”,消费者不要轻信。“五一”虽然过去了,但是旅游季节已经来临,总结刚刚回来的教训,给您一个忠告:在旅游景点买珠宝首饰悠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