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谢克昌委员呼吁,对待人才绝不能再进行“榨汁式”使用,要为其学习、深造和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实现人才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有句古话说,“物尽其材,人尽其用”。自己的单位、辖区有人才存在,当然应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但使用人才却不能“竭泽而渔”。谢委员为我们打了一个比方,“再好的苗子要‘开花结果’,也要不断地“”培土追肥’。给人才提供学习、深造和提高的机会,就相当于给幼苗“培土追肥”。用人单位不愿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结果只能会让人才缺乏后劲,让自己单位的竞争力降低。
对人才进行“榨汁式”使用,还会严重透支其身体健康,缩短他们的“保质期”。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用人单位一味地“压重担”,超过了人才所能承受的限度,让他们的“本钱”越来越少了,他们还怎么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据有关媒体报道,现在科教、新闻和IT等七个领域,已经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看来,一些用人单位的领导们,该好好考虑为人才“减负”了。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千里马”为“伯乐”努力工作,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们的人才使用者们,却切不可将人才的知恩图报心理,当成让其当牛做马的筹码。应尽力为人才创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并让其得到的回报与付出相匹配,这样才能够让大家都长远地受益。
以知识分子构成主体的人才,除了有和常人同样的物质需求外,还格外地需要信任和尊重。唐代的韩愈在其名文《马说》中,就表示若让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甚至经常拿鞭子抽打和威胁它,“求其能千里”必将无法实现。一些抱怨“人才难觅”、“留不住”的管理者,不妨检讨一下自己在用人问题上,是否也犯过类似不该犯的错误,对人才“榨汁”有余而呵护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