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海市内衣行业协会对所有袜类出口企业发出“红色警报”,提醒即日起出运企业慎重出货。来自美国海关的数据显示,截至美国时间5月6日,中国袜类产品出口数量设限使用率已经高达87.1%。
力量分散的国内纺织企业难以招架频频来袭的特保“大棒”。有声音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尽速行动,拿出应对之策。
美方公布配额告罄后通关程序
根据美国对袜类产品的特保措施,自2004年10月31日起,对从中国出运的袜子产品(332类、432类和部分632类产品),实施数量限制。限制数量为42,433,990打,截至美国时间5月6日,已经使用36,936,478打。
“已有的87.1%,加上还在海运途中的货,估计美国方面很快就会‘封关’了。”浙江梦娜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俊说。
浙江芬莉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旭虎则指出,“如果企业这几天再通过海运的方式出货,到了美国肯定是来不及通关了。”
上周,在中国袜类产品限制数量使用率已达到74.4%时,美国有关部门正式公布了相关产品配额告罄后的通关程序。具体为:对设限期内(2004年10月31日至2005年10月30日)超过数量限制出运的袜类产品,从限制数量告罄之日起至限制措施到期后一个月(2005年11月29日)内禁止进口;2005年11月29日起,每月按限制数量的5%,分批予以进口,直到设限期内超过数量限制出运的产品全部通关为止。2005年11月29日起,出运的袜类产品不受此限制,可正常通关。
海外设厂或可规避受限风险
在上海华源家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源”)贸易管理部经理金曙临看来,袜类出口企业只是中国纺织企业面临欧美重重设限的一个缩影。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已于5月5日决定,重新考虑对原产于中国的12类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申请,并征询公众评议。
金曙临认为,到今年下半年,可能遭遇设限的各类纺织品出口企业,如果没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都可能面临行业内重新洗牌的局面。此种危机,于产能过剩且产品附加值低的中小型企业更甚。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主任级国际贸易政策咨询员李月印指出,在美国、欧盟竞相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措施时,企业有必要更加注重自我保护。目前而言,在接受来自美国和欧盟客户的新订单时,应尽可能与进口商签署“免责条款”,以规避因特保措施导致延迟交货所带来的风险。
个别企业则已探索出更为长期的自保措施。据金曙临透露,华源已经在泰国设立了一家分公司,目前已将部分来自美国及欧盟的订单转移到泰国生产。但在当地,他们不得不面对整个纺织产业的供应链不如中国完善的问题。
企业吁请主管部门出招
但在国内纺织企业力量分散的情况下,仅求自保显非上策。“我们现在是用完全自由竞争的手段,来应对美国和欧盟的行政保护行为,”金曙临指出,“这会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金曙临进一步解释,在特保措施实施后,企业为挤上7.5%增长率的狭窄“跑道”,竞相抛出过低的谈判报价。为了保证利润,拿到订单后往往只能牺牲质量。“但无论谁的产品,最终都会标明‘MADEINCHINA’,其后果自不待言。”
如此,金曙临认为,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出手,才是应对“特保”的更有效途径。王俊亦表赞同。他认为,“如果行业协会能够有个最低限价,比如袜类出口企业的平均定价有了底线,就能避免行业内低价抢市场的无序行为,并且还能为美国方面日后可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留下应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