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当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冷冷清清地“落地”时,一位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汉子却看准机遇,果断放弃了从事十多年的建筑生涯,从硬邦邦的“砖块”中转到柔绵绵的“纱线”上。到钱清原料市场经商的他,摸着石子过河,一切从头开始,十几年的用心经营,生意越做越大,事业越做越成功,如今,已拥有两家营业房、一个纺织公司,并已着手筹建纺纱生产企业。他就是与钱清原料市场同步成长、发展的经营大户杨水庆。
老杨以前曾是一建筑公司业务副总,众人羡慕,他的转行计划并没有得到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然而看准绍兴纺织业发展趋势的老杨,却认定要搞轻纺原料生意。第二年,他筹集到了20多万元资金,向方家桥村租了一间营业房,从棉纺厂预订了一批棉纱原料。
隔行如隔山。在全新的经营领域中,杨水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对纺织原料的结构和属性一窍不通,老杨在与客户商谈时,时常失去主动权,价格谈不高,甚至还丧失了几笔买卖。从1995年起,老杨不时走访山东、河南、吉林、江西等地的化纤、棉纱车间,悉心学习各种纺织原料的形成和属性结构。“这四五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各种纺织原料的要领,与纺织厂客户沟通畅通无阻,对我的生意发展受益匪浅,”老杨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练就一身的好武艺后,老杨向客户开始特种纱销售,根据客户的各种要求,建议棉纺厂生产,使得其生意从原先的销售产品,扩大到引导生产,紧紧抓住了市场的主动权。在经营方面,杨水庆也是交了大量的“学费”,仅1995年就因拖欠款问题,不仅白白失去了20万元货款,还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不过,吃一堑,长一智,从此老杨在货款处理上变得异常谨慎,除信用良好的长期客户给予“通融”外,基本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与客户确定了月底结账的硬规矩,为此,到现在每年年终,老杨的应收款率在钱清原料市场中也算最低的一户。
经过自身不懈地拼搏,老杨从钱清原料市场的“原料”中不断扩大,涉足以“原料”为纽带的纺纱产业,开始产业的延伸。“该工程的基建已在年初破土动工了,今年打算投资2000万元购置先进的纺纱设备。”老杨道出了他的狗年计划。
信息来源:绍兴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