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钢铁业而言,2005年可谓多事之年——2月下旬铁矿石涨价71.5%、4月初国内钢材价格开始急速下滑、5月降低钢材出口退税、7月出台产业政策、8月鞍本合并、11月钢铁产量跨上3亿吨的台阶、12月发改委确定钢铁产能过剩。所有这些,让中国钢铁业成为2005年“最有看点”的行业,而这也昭示了中国钢铁业在前两年急速发展之后正在经历一场嬗变。
铁矿石价格的博弈
带着2004年创造的1300多亿元利税,中国钢铁业兴高采烈地迈进2005年的门槛。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刚刚过完农历新年,进口铁矿石供应商就率先发难,日本新日铁和巴西CVRD公司达成新一财年铁矿石供应价格上涨71.5%协议。在无法改变现有矿石谈判规则下,2月28日下午,中国钢铁企业同国际三大矿石供应商谈判的代表——上海宝钢宣布,在尽所有努力之后不得不接受新一年度铁矿石价格比上一年度上涨71.5%的现实。
事实上,2004年底钢铁业内人士已经判断进口矿石价格将上涨,但71.5%的涨幅还是让大部分人感到惊讶。国内钢铁生产企业原本以为今年国际矿石涨价可能在50%-60%之间,现在的幅度出乎意料之外。日本钢铁企业谈判的结果使中国钢铁企业很被动,虽然对有些拥有自有矿山的钢厂影响不大,但对整个中国钢铁业造成的震动很大。
“新日铁-CVRD”价格让中国钢铁企业从三大矿商手里进口铁矿石每吨多支付差不多40美元,71.5%的涨幅让国内钢铁业几乎增加了200亿的矿石成本,而谈判过程中的困难,也让中国钢铁业界充分体会了缺乏话语权的尴尬。
短暂休息10个月后,中国钢铁业如今再次坐上谈判桌,而这一次似乎底气十足。由于2006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钢铁生产和铁矿石需求仍应基本稳定,不会有大的增长,因此决定明年全球铁矿石供需变化的主要因素仍将在中国。2006年的全球海运贸易铁矿石的价格应在2005年上涨71.5%的基础上向合理价位回归。但是,博弈国际矿石巨头远没有想象中简单,供需双方的谈判将比2005年2月更难。
钢材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
令钢铁行业同样感到惊讶的还有今年的钢铁价格。同样是在2004年底就有专家判断今年钢价将前高后低,钢价可能会有所回落,但谁都不曾想到,这种“回落”幅度竟然如此之大。3月下旬,成本概念推高钢材价格达到最高点,之后每天二三十元不断的降价新闻,已经取代了铁矿石的涨价,成为钢铁行业的一个隐痛。
4月1日取消的钢坯出口退税政策成为影响国内钢材供给的决定性因素。钢坯出口数量急剧减少对钢材价格的支撑力度将趋于减弱。而后降低钢材出口退税率在钢铁贸易商中拥有一定市场,很多人认为国内钢铁供应量将会因为减少出口而增加,希望借此机会打压钢铁价格,从而采取观望态度。
由此,国内钢价一路下滑,建筑钢材从3月高点时的每吨3800元直降到4月底的每吨3200元。不管之后生产商如何努力,市场价格始终难有起色。在7月底的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首次表示,“钢铁生产的总体产能已经由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转向产能过剩。下半年钢材价格走低的压力依然存在。”而国庆节后,钢市再次探底,建筑钢材价格只有每吨2800元左右,更让人意外的是热卷市场价格由于产能的集中释放的影响,价格甚至比螺纹钢价格还低。
对于2006年的价格走势,从钢铁生产成本变化趋向看,随着钢价回落,钢铁生产原料价格也在逐步回落。一旦钢价走低对钢铁生产增长起到抑制作用,那么市场对炉料的需求将减弱,将促进炉料价格的进一步回落。这将为钢价回落腾出一定空间。国内钢价已经不可避免地从上升通道转入下降通道。
供大于求成共识
钢材价格的大幅走低,追根究底还是因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在现实产量超过需求之前,国内钢铁产能偏大已经为此埋下伏笔,两年前在钢铁生产领域的投资在2005年集中投产。在12月初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钢铁行业目前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如此巨大的产能压力,直接导致国内钢价成为全球市场最低。12月9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在网站上表示,经过调查研究工业司已经提出了《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下称《通知》),力求在“十一五”期间,钢的年生产能力控制在4亿吨左右,淘汰1亿吨落后的炼铁生产能力、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这意味着,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仍将继续进行。由于连续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钢铁行业产能明显过剩问题,造成今年以来这些行业生产增速放缓,效益下降,钢材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开始困难,而一些在建项目仍在上马。这成为当前甚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目前中国钢铁业整体产能已经过剩,但毕竟市场需求同样在增长。经济观察院钢铁行业分析师刘小兵判断,综合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铁路、造船、石油、集装箱八大行业2006年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需要接近3亿吨的钢材,再加上其他行业的用钢需求,2006年全年全国共需要钢材约3.7亿吨(不含重复材计算),和2005年全年的钢材表观消费量3.26亿吨相比,将增加消费4400万吨,同比增长率为13.49%。
在供大于求的观点成为业内的共识以后,必将导致钢铁行业微利时代的到来。顺势而为将成为钢厂,贸易商和下游用户的必然选择,强行拉高钢材市场价格对钢铁行业造成的实质性损害有目共睹,随着钢材价格回落到合理水平,新增资金将会在合理时间进入市场,2006年的钢材市场将会平稳运行,不会重现2005年的暴涨暴跌。
钢铁产业集中度急需提高
无论是从“在铁矿石谈判桌上发出中国钢铁行业自己的声音”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稳定国内钢铁价格的角度考虑,亦或是从调整钢铁产业产品结构的角度考虑,迅速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似乎都成为最必然的选择。7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向外公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钢铁政策》),中国钢铁业整合的号角已经吹响。
作为2004年宏观政策率先点名调控的产业,钢铁业2004年持续高速的投资增长和价格波动引起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今年3月30日和4月20日,国务院两次召开常务会议,钢铁业都成为会上讨论的重点。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刘铁男明确表示,虽然这几年中国钢铁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能力过大等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钢铁政策》应时出台。《钢铁政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促进企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其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为此,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我国2004年前50名钢铁企业年产钢总量占全国年产钢总量的比率,不及俄罗斯前5名钢铁企业年产钢总量占本国年产钢总量的比率高;不及韩国和巴西前3名钢铁企业年产钢总量占本国年产钢总量的比率高。就是说,在我国年产钢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前50名钢铁企业合并成3家钢铁企业,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也达不到韩国和巴西的高度。
2004年主要国家钢铁工业集中度CR4(前4名最大公司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比率为:巴西99.0%、韩国88.3%、日本73.2%、印度67.7%、美国61.1%,俄罗斯69.2%、中国15.7%。按照“贝恩分类法”,如果行业集中度CR4小于30%,则该行业为竞争型;如果CR4大于或等于30%,则该行业为寡头垄断型;CR4大于65%,则该行业为极高寡头垄断型。
因此可以说,国际钢铁市场是寡头垄断市场甚至是高集中寡头垄断型。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市场竞争手段,寡头垄断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价格竞争,但由少数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起着支配市场的作用,每个寡头企业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且实力相当,为了避免价格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寡头们通常通过口头或文字协定方式联合起来协调价格,以控制市场,获得垄断利润。当前国际大型钢铁企业减少产量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尽可能支撑国际市场价格,就是一个例证,而减产保价在寡头垄断市场中是一个合理的市场行为。令人欣喜的是,在2005年,国内钢铁企业内引外联,在行业整合领域风生水起,外资企业如米塔尔,阿赛洛等纷纷进入中国钢铁生产领域进行投资,有些有远见的外资集团都在规划在中国市场布点的战略,而处于国内第一集团的武钢,宝钢和鞍钢纷纷出现整合的大手笔,如武钢兼并柳钢,鞍本联合。在新年到来的时候,相信经过风雨洗礼的中国钢铁行业会在2006年会绽放出更美丽的钢铁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