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2000年,柳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为此,柳州市通过开展思想解放再讨论,重新理清思路,明确工业发展的定位和产业布局,以全新的观念,用最新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扩张工业存量,并以存量来引入增量,又以增量拉动存量。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市外的一切可以引进的的资金、技术、项目,打造工业新区,增加工业增量,使柳州工业快速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
党的十六大、特别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出台"三点一面"(即改造柳州老工业基地、培育百色新工业基地、发展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壮大沿海地区大工业)的工业发展新思路,为柳州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2003年柳州市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发展思路,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努力,使工业经济总量由2002年的400亿元提升到800亿元。于是,柳州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拓展工业发展的空间,加快工业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步伐,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超常规的新思维努力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仅用了3年的时间,柳州就实现了工业产值翻一番,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中工业的各项指标。
【智慧之光一】创新--催生了一连串的辉煌
【思路梳理】一个传统工业和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西部老工业基地,是什么促成了柳州工业"十五"期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度崛起?是什么催生了"柳州制造"的无数辉煌?
柳州市市长陈向群总结:"是创新!是柳州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全力扶持创新,柳州企业坚持不懈地推行自主创新的结果。"
【镜头回放一】改革开放之初,柳州市借助工业先发优势及敢闯敢敢干的精神,把传统工业发展得淋漓尽致,一度成为华南仅次于广州的工业城市,并在1992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九五"期间,随着国内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工业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变:一是,制造业的价值向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产业链的两端转移,生产环节跌入价值链的低端,加工制造业成为附加值低、利润少的"汗水"工业。二是,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柳州以重化型产业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对投入依存度高,对政策依存度高,对资源依存度高,结构性失衡和粗放型增长之弊端已逐渐显现,"柳州制造"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种种迹象表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动密集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当今,市场竞争已由产品竞争演变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并最终表现为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品牌为介体的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技术创新已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镜头回放二】柳州工业要重铸辉煌,必须超越自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十五"期间,在柳州市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扶持下,一批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应运而生。如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拥有龙头位置,该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走的是一条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该公司投资1200万元全面实施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CIMS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2001年成功地开发了我国第一台ZLG50G高原型特种轮式装载机。
【镜头回放三】不断的技术创新使柳州企业界名牌产品大量涌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以生产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产品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初具规模。至今全市经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49家。
【镜头回放四】信息技术应用在柳州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先后创办了柳州经济信息网、科技信息网、经贸信息网等近10个网站,有互联网用户14900多户,柳州市已有170多家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36家企业开设了企业网站,200多家企业通过柳州经贸信息网发布信息。
【镜头回放五】为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柳州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认真组织企业申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自治区级和市级技术创新项目。通过抓好项目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到2004年,全市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4家,自治区级技术中心达到17家。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一批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着重下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柳州市整体新型工业化的水平。"十五"期以来,柳州已有3项产品获得"中国名牌",28项产品获得广西名牌产品,36项产品获得广西优质产品。
【智慧之光二】扶持--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思路梳理】为解决柳州市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十五"期间柳州提出了"全面服务、创立一批、扶优一批"的工作思路,重点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实施中小企业扶优扶强工程;提出了柳州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目标及促进其发展的对策意见,出台了《柳州市中小型工业企业扶优扶强工程实施意见》《关于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柳州市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的政策措施及办法规定。
【镜头回放】为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成立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包括创业辅导、信用、信息咨询、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对外合作、信息化等方面综合性公益服务;开展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统贷平台的中小企业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着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选择了柳北、柳南、柳江、柳城、鹿寨等七个县区进行试点。目前,基地已吸纳有各类中小企业进行创业,为柳州市提供近80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地利用现有各种闲置工业用地、厂房设施。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扶优扶强工程。我们从2100多户中小工业企业中精心筛选,确定成长性较好的中小工业企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启动了柳州市中小工业企业扶优扶强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它们逐步形成机制灵活、技术先进、管理有序、效益明显、诚信守法的中小企业群。
随着柳州市中小企业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国家发改委将柳州列为全国仅有的六个"中小企业创业服务试点"城市之一,2004年继续被列为全国中小企业创业服务试点城市并获得资金支持。
【智慧之光三】带动--"龙头"舞出"产业集群化"
【思路梳理】产业集群化可有效地破解土地、资源和环境等制约因素,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柳州汽车、冶金与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柳特和柳钢、华锡、柳工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已形成一定的区域性集群,形成强大的规模效益与带动效应。
【镜头回放一】结合发展产业集群,柳州市在"十五"期间加快"两个新区、两个基地、两个走廊"建设,构建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两个新区"是阳和工业新区、官塘工业新区,着重推进汽车、机械及高新技术等产业聚集,使之成为未来柳州乃至广西新的制造业中心;"两个基地"是加快调整改造柳北重化工业基地和河西机械工业基地,推行清洁生产、安全生产、节约生产和循环经济,构建工业发展与"碧水蓝天"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环境;"两个走廊"是加速打造以配套工业为主体的柳州-鹿寨和柳州-柳江(县)沿路工业走廊,逐步形成城乡经济连合的产业带。
通过扶持产业集群,柳州市支柱产业、重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柳州市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使之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预计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00亿元,比2000年增长308.9%,占柳州市工业的比重为73.5%,比2000年增加28个百分点,"十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拉动柳州市工业经济增长140.8个百分点,对柳州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7%。
【智慧之光四】改革--化解体制方面的矛盾
【思路梳理】"十五"期,柳州市按照专业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开发能力为目标,着眼于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大力推进行业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构建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集团)对柳州市国有经济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的资本运作。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逐步退出国有模式,向民营企业发展。对经营困难、负债重,但产品有市场潜力的企业,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企业;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产品无市场且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实行关闭、破产。通过改革、改组、改制,"十五"期间柳州的不少工业企业再度焕发了青春。
【镜头回放一】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1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功融资。借助这些资金的投入,柳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产能、产品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产销量也快速增长。它在2000年销售收入只有3亿元左右,今年的销售收入达13亿元,进入了国内化肥行业前列。"九五"期间,柳化虽然成功进行了合成氨系统净化的全低温变换新工艺、净化脱碳系统应用先进MDEA新技术等两大改造,但在当时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搞技改就已经是"背水一战",更遑论其他。而现在通过上市融资,柳化顺利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壳牌煤气化工艺,总投资共15亿元。
【镜头回放二】自"桂柳工"后,柳州曾经整整10年没有企业上市,"十五"期间,两面针、柳化先后上市。柳化、两面针上市后,开始从单纯成本优势的竞争,转化成人才、品牌、资本、产业链综合优势的竞争。
【镜头回放三】上汽通用五菱的"中中外"合作模式更成为业内合作的经典。2005年,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后处于总体调整状态。我市中重型载货车销售大幅回落。2002年6月,正处于上升期的原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拿出优质资产和上汽集团、美国通用公司进行合作,仅仅3年时间,推出了SPARK等新车型,产量也由1999年的83000多辆提升到去年33.4万辆。在合作之前,五菱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持,经济总量小、体制单一、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份额日益萎缩。通过审时度势,解放思想,转变角色,通过将国有资产无偿划转加入了上汽集团,并与通用汽车公司合资,实现了强强联合。在吸取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实现全球化营销与采购一体化管理,企业迅速走向了国际化,目前市场份额30%,提前实现了2010年的市场目标。
【智慧之光五】"借脑"--人才集聚战略显神威
【思路梳理】作为广西的工业基地,柳州拥有一支为数近30万的产业工人队伍,柳州市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超过60%,3万多名科技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比重超过50%,还有一批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队伍。但是,从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配置使用的情况分析,与发达地区企业(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一半以上)相比,柳州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载体不够多、平台不够大、舞台不够宽,如果未能及时改进,必将对工业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十五"期间,柳州市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充分发挥柳州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型企业及高新开发区等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优势,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吸引海外和国内高层次人才到柳创业和发展。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脑生财"的人才观念,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各级各类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
【镜头回放一】全方位引进高端人才是柳州市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近年来,柳州市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大力实施"双百人才工程",目前已聘请87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柳州市市政府顾问。先后引进专家600多人次来柳考察指导,签订技术协议及项目220项,攻克技术难题300多个,产生经济效益8亿多元。
【镜头回放二】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人才是柳州市推动人才不断进步、提高水平的成功经验。柳州与英国桑德兰大学达成3年人才培训协议后,已投入760万元,选送42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到该校进行为期一年的硕士学位学习。
【镜头回放三】利用国家级技术中心、人才小高地等载体,构建平台,广纳群贤。目前柳州市拥有4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3个省级技术中心、5个博士后工作站,47户重点企业建立了53个技术开发机构,为企业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镜头回放四】坚持开展选拔科技拔尖人才活动,已评选出科技拔尖人才273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72人。还设立政府科技奖励基金,2000年以来已拿出425万元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进行重奖。
【镜头回放五】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共建高校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为高校博士生提供创业发展空间,已成功聘请78位清华北大、浙江大学等高校在校博士生利用假期或空余时间到柳州市挂职从事科研工作,成功开拓了"博士生挂职"双赢的引才新局面。
【镜头回放六】广西工程机械制造和广西汽车产业两个"人才小高地"分别建立在"柳工"和"五菱"。柳工积极地为人才创造发展空间,以事业或职业发展来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探索出"双梯晋升路径",即为经理人员和科技人员设计一个平行的晋升体系,制定人才的培训与发展计划,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可持续地培养人才,让人才随着企业发展同步实现自己的进步。近年来,柳工先后完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技术创新项目18项,完成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完成国家重点新产品7个,国家863计划应用项目2项,公司因此荣获"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实现了项目与人才紧密结合,队伍建设与企业建设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