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浮出水面,冶金机械行业的未来也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应该看到,冶金机械行业既是设备供应方又是用户,它的发展与钢铁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业内专家提出,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双赢,二者就必须改变目前的状态,开展合作性竞争,打造良性生态链。
专家认为,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协调发展是钢铁和冶金机械产业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钢铁产业处于由大变强的历史机遇期,一方面要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充分满足冶金等机械行业的用钢需求;另一方面,只有兼顾重机行业制造成本的压力,才能使冶金机械行业稳步发展,为钢铁行业提供稳健的需求和优质的冶金设备产品。钢铁和冶金机械企业之间只有从企业生态链的高度理解合作行业的关系和定位,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和谐、互补、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走出超常增长的误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提醒企业,需要关注重工业比重提高后,经济回落中“加速原理”所起的作用,现在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增长后的调整期。在这一时期里,新的产业增长格局的变量是具有很长周期的,在今后10~20年都将发生作用。但也将受到某些中短期因素和体制政策因素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增长偏离稳定的轨道。因此可以断定,钢铁行业的暴利局面和冶金机械行业的超常增长已经基本结束,开始逐步进入到一个正常增长阶段。
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下降,企业两极分化,将会进入一个阶段调整时期,包括产品结构(技术升级)、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购并、退出、产业链整合等)、区域结构(企业布局向沿海地区倾斜)等都将得到调整。
尽管形势如此严峻,但刘世锦却认为,真正的优秀企业会在这一阶段显现出来,并且迎来一个新的扩展机会。重机行业体现了中长期内中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部分。作为装备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跃上更高的台阶,是下一步重机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矛盾重重的焦点
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认为,尽管中国冶金设备生产的技术经济指标已经居于国际先进行列,国内也不再引进整套设备,但一些单项装备仍在引进。例如炼铁系统的无钟炉顶、干熄焦等二十多项技术,国内已有的技术并不比国外的差,但引进却一直没有停止,以至于这些年在引进方面的投资居高不下,有些竟能占钢铁投资的45%,其数字非常惊人!据几位炼铁、炼钢专家的调查,在最近被批准的大项目中,鞍钢的新厂靠国产装备只需投资300亿元,而规模及技术水平与其相近的引进项目则需要600亿元。目前为止,很多企业还在承受这种高昂的价差。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汪建业也表示,从70年代末武钢成套引进连轧设备至今,热、冷连轧设备仍以全套引进或合作生产为主。截至目前,我国至少花了200多亿美元引进冶金设备,引进设备一般为每吨3万~5万美元,而国内制造同等设备一般为每吨3万~4万元人民币。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国内企业干了80%的活,仅得了20%的钱,而国外企业干了20%的活,得了80%的钱。
一方面我国钢铁工业在对国产装备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另一方面我国冶金机械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其中主要表现在大型成套热、冷连轧机的关键技术上。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国际上冶金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提高得很快。大型成套热、冷连轧机取得了四项技术突破:轧机主传动交流化;轧机主传动采用微处理实现数字式控制;轧线实现分级全计算机控制和综合自动化;矢量控制原理、自适应控制原理等现代控制理论的实用化。这些都将现代大型成套热、冷连轧机的装备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与此同时,国产的大型成套热、冷连轧机也存在三电控制技术较差、全线多级计算机控制及各种生产工艺数学模型等技术差距。
牵手才能实现共赢
有需求才有合作,应该看到,现在是钢铁企业和冶金机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最好时机。
目前中国钢铁业产能已经超过3亿吨,如此庞大的生产量,必须有相当一部分产品选择出口。估计2005年,钢铁出口已超过2000万吨,这必将引起主要出口市场(同时也是主要产钢国的韩国、美国、欧盟等)的强烈反应。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表示,如果通过增加机电产品出口来带动钢铁产品的销售,情况就会好很多。而据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1~10月冶金矿山设备行业的出口额高速增长,达到4.84亿元,其中金属冶炼设备是出口额最大的产品。
与需求总量的增加相比,重机行业的发展对钢材品种及性能的要求更为紧迫。据了解,目前国内机械企业最为急需的就是锻造用钢材、轴承用钢材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钢材品种,而这些产品国内钢铁企业只有极少的产量甚至没有。
因此,重机行业对钢铁的需求总量将继续增加,但品种与性能的要求也要不断提高,需要钢铁企业加快短缺品种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建设,以为其发展提供支撑。
专家建议,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应当与冶金机械制造方面的大客户联合起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甚至可以让自己的钢铁产品科研人员进驻冶金设备企业,与其共同在生产线上搞新品开发。钢铁企业应该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和设备领域的用户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这正是和用户建立联盟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