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办学实践中,西安翻译学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符合新型人才观的要求。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课程设置的复合性。作为一所以外语类专业教学为主的综合性民办大学,学院采用“模块迭加式”的复合课程设置,这就是“外语+专业+技能”或“专业+外语+技能”的三大块复合模式。这一模式在教学实践上实现了三个统一: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统一;外语教学与现代化技能相统一;专业教学与现代化技能相统一。
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学院提出了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创了“围绕市场设置专业、围绕专业选聘教师、围绕就业打造人才素能”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的素能结构上突出能力,而在能力构成上又突出其动手性、实践性、适应性与创造性。
就业选择的涉外性。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科学而理性地解决了培养目标的就业岗位选择问题——涉外性。这里的“涉外性”一指岗位涉外;二指能力外向;三是外语主打。
为了保证学生的涉外素质与涉外能力,学院作了多方面的努力:课程安排确保外语和外贸教学时数;外语教学中确保“听说领先”;教学环节确保外语和外贸的实践为重;校园文化突出“外语氛围”;外贸课程教学既抓实习又抓实训,尤其是突出了WTO知识的培训。
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复合实用型人才”的育人模式不仅仅是针对外语类专业,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专业。也就是说,这一育人模式是每个分院、每个系、每个专业都可以贯彻执行的。
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在教学环节上,复合实用性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体现在教学计划上,必须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其次,在教材选用上,坚持自编和优选的方针,以利于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再次,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性要求不断改革;
最后,教学方法围绕实践性要求而不断调整和革新。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推行以“三转变”促“三为主”的改革,即由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转变;从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培训转变;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的转变。为了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把英语听说课变成“语言实践课”和“交流交际课”,创新了多种情景教学法,如看图说话、即兴表演、话题讨论、复述课文、词语接龙、畅所欲言、讲述格言等。教学中的“三个转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充分显示了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从而带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与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的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格局。
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学院的教学改革从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直到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处处都体现了一个“实”字、一个“优”字和一个“践”字,也就是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实用素能;以优质的教育资源,陶冶优秀的复合人才;以群众性的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活动,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1、创新教学理念,强化实用素能。在教学理念上学院坚持“听说领先”的外语教学理念。所谓“听说领先”,就是指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始终坚持把听、说能力放在第一位。
2、以优质资源陶冶优秀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是关乎其成败兴衰的关键环节。学院在这个问题上有两大亮点:一是坚持高薪聘名师;二是给兼职教师较高的课时费。
3、以群众性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活动,搭建培养学生创新实用能力的广阔平台。
“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以及院方主办的各种技能大赛和实践活动。
学生们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地理解了教授们传授给他们的学外语两字诀窍“泡”与“悟”。
“第三课堂”活动主要指节假日里学生主动外出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