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同时信息化也是科学发展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这是发展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目标,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无论是从数量上、成本上,还是从约束环境上分析,都离不开信息化。
培养高端人才
事实上,教育部的远程教育系统工程从去年开始启动以来,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这还远远不够。不仅要让低端的广大农民受到教育,高端人才的培养也相当关键。从863计划到973计划、从航空航天到其他领域,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创新能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的不足。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扩招使教育质量大大下降的问题,促使我们要考虑走新的道路。比如教育部关于1500门基础学科课程的建设,这是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面对新的需求如何实现提高人的素质的重大问题。不仅学校教育如此,在职培训也是如此。无论是在传统的汽车、钢铁行业,还是在IT行业,利用企业的网络进行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能力和素质,已经成为一条关键的途径。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离开信息化肯定不行。
降低资源消耗
如果与2020年和2050年要达到的经济总量相比,目前我国的能源、资源、环境是不能支持的,因此产生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把单位服务和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降下来;二是引导消费机构,通过消费机构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使耗能少的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笔者认为,无论哪个途径,信息化都是不可缺少的、不可跨越的关键组成部分。
从狭义的、直接的角度看,解决能源、资源、材料的消耗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不能离开信息化。在大部分重要耗能产品的制造上,中国目前的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能耗、物耗要高出百分之十几或更高,这用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和物耗来算是4倍到6倍。笔者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通过转变消费结构来转变产业结构是无法实现的。当前,无论是在钢铁、建材、电力行业,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已经证明能耗和物耗降低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服务领域也是如此。
从广义的角度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信息产业产值占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约46%,到80年代中后期,这个比例已经超过70%。笔者认为美国的发展趋势说明了未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大体为不到15%的农业、53%的工业和32%的第三产业,这是不可能真正解决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和交通瓶颈问题的。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消费结构,用消费结构的转变引导产业结构的转变。即与物质产品生产相关的服务要大幅度减少,而且是在绝对量增加的前提下总比重的下降。在此过程中,承担结构调整主要任务的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这也正是我们从传统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在自动化、网络化后生产效率的提高,占用劳动量的减少和人们整体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转移中,看到的信息化所起的作用。
道路更复杂
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必然面对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出现更加复杂的问题。我们有经济发展基础水平低的困难,还有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技能和知识不够的问题等,因此必须通过基础建设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互动,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我们还面临更多的制度问题,比如说电子政务。政府适应电子政务相关制度的改进远远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实践,这是电子政务遇到很多困难的关键。因此我们既要解决技术的难题,又要解决发展中如何走科学道路的问题,更要解决认识、观念和制度的问题。
信息化的推进绝不仅是具体的网络建设,它还包括人类智慧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比如说企业ERP的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就是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库存物料的管理,到生产经营决策、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ERP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建起了相应的网络和系统,实质上是把发展的优秀成果汇总在这样的系统里,这样的信息化才具有世界一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