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攻击战术,是我们相当熟悉的一个军事术语。当前,对于我们所面临的航母威胁,我们当中的相当多的人极为推崇的就是饱和攻击战术。值得怀疑的是,饱和攻击战术真的能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吗?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做饱和攻击战术。回顾冷战时期的七八十年代,前苏联由于受战略思想和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在航母技术发展上远落后于美国。前苏联海军属于以核潜艇为核心的海军舰队,但却必须具备抗衡美国航母群的实力。在航母技术落后,且不真正具备航母作战能力的情况下,七十年代前苏联海军司令戈什科夫元帅依据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在近海掩护苏联陆军集团侧翼不受威胁的战略思想,针对占优势的美国航母战斗群制定了饱和攻击战术。
具体来说,饱和攻击战术就是攻击方为了达到攻击敌航母编队的目的,利用水面舰艇,潜艇和作战飞机等携载反舰导弹,采用大密度,连续攻击的突防方式,同时在短时间内,从空中,水面和水下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向同一个目标发射超出其抗打击能力的导弹,使敌航母编队的海上防空系统的反导弹抗击能力在短时间内处于无法应付的饱和状态,以达到提高反舰导弹突防概率和摧毁目标的目的。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前苏联大力发展各型远程超音速空舰,舰舰和潜舰等反舰导弹,如SS-N-12和SS-N-19等。
中国海空雄鹰团装备苏30MK2战轰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台海危机中,狂妄的美国海军航母编队深深的刺痛了中国海军。可以说,从那时候起,中国海军就以打击航母编队做为自己的主要建设发展目标。迅速引进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以至后来的引进苏-30战机也是紧紧围绕这一建设思想进行。不仅如此,中国海军更是引进了饱和攻击战术思想。我们且不去说现代级等攻击航母的能力有多高,关键是饱和攻击战术这一战术思想对于中国海军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呢?
从本文的开头我们已经看到,饱和攻击战术中要求攻击方在攻击敌航母编队的时候,必须利用水面舰艇,潜艇和作战飞机等携载反舰导弹,采用大密度,连续攻击的方式,同时在短时间内从空中,水面和水下的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向航母编队发射出其抗攻击能力的反舰导弹。为了达到这一饱和攻击要求,估计需要100枚以上的导弹。不仅如此,水面舰艇,潜艇和作战飞机等攻击平台还必须得到电子,预警等支援平台的配合作战。这样的联合作战对中国海军来说,不仅涉及到海军多个兵种,甚至还必须得到空军的支援,其联合作战的复杂程度远超出了中国军队的承受能力。由于中国海军水面舰艇,潜艇和作战飞机等归属于不同兵种,平时基本上是在各兵种编制下各自进行训练,各兵种协同作战训练十分少,联合作战能力薄弱。而且,各兵种各攻击平台之间的信息连接也存在许多问题。从这些因素来说,中国海军基本不具备实施复杂的饱和攻击的联合作战能力。相反,美国航母编队平时就是一个合成作战体系,其编队各兵种平时就是围绕以航母为核心的协同作战训练,其联合作战能力是中国海军所远不能比拟的。如果中国海军采用饱和攻击战术去攻击敌航母,真是以彼之短,攻彼之长。
我们常说,技术不足战术补,可当战术复杂到成功的希望十分渺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求其他技术途径来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