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则国外案例:二战前,《纽约时报》曾在柏林设立一家新闻图片机构,一名德国间谍每天来这里。一天,这名间谍在这里发现了一张英国皇家海军的“林法”号军舰照片,便仔细研究,很快得到了“林法”号的炮径、炮塔、舰形等数据,为德军提供了重要军事情报。
再看一则国内案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发现大庆油田,这在当时属高度机密。当时,新华社发了一张“铁人”王进喜在钻塔前采油的工作照。国外情报人员就是凭王进喜穿的棉衣、井架的规格及背景资料等,分析出油田的经纬度、油层、储藏量和产量等保密数据。
两则照片“闯祸”的案例警示我们:导致泄密的“蛛丝马迹”就隐藏在每个人身边!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我们一些同志警惕性不高。有的官兵在营区内照相,将涉密装备、设施和资料等当作背景一一摄入镜头;有些工作照、资料照不仅有涉密场景,还配有部队活动动向的文字说明。一旦这些照片拿到地方冲洗或制作成展板挂图,就会造成泄密。随着数码相机和移动存储设备的普及,有的同志将照片拷贝在存有涉密资料的U盘、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内,拿到地方冲洗。依现在的科技手段,即使给文件加密或将文件删除也容易破解或恢复,不能保证信息安全;就是对移动存储设备作格式化处理,复原原文也不是难事。
军队的性质任务决定了武器装备、营区阵地设施、部队行动等属于军事秘密,如果载有涉密信息的照片落入敌对分子手中,不仅所载的内容直接造成泄密,而且他们还可能从照片提供的各种细节中分析出更多的涉密信息,给我们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保守秘密无小事,我们当谨记“闯祸”照片留下的教训,教育官兵重视保密问题,了解窃密的高新科技手段,在复退、入伍、媒体采访或地方人员到部队参观之际留影时格外注意防止泄密。对官兵拥有的数码相机、摄像机,要有管理措施,严禁在军事禁地拍摄。特别是到地方冲洗制作影像资料时,不得有涉密内容,从源头上清除泄密隐患。★
(《解放军报》第9版发布时间:2006-03-3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