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海姆从1972年起任秘书长,1976年再度当选,到1981年12月31日任满。他是联合国1945年成立以来的第四位秘书长,他的几位前任先后为挪威人赖伊、瑞典人哈马舍尔德和缅甸人吴丹。他们中任期最长的为10年。瓦尔德海姆如再次当选连任,任期将长达15年,这将是空前的。然而,在联合国内外,一般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和苏联都是支持他连任的,对他再度连任的前景看好。9月10日,他正式宣布竞选第三次连任。
这样,对到底谁能当选,议论纷纭,猜测很多。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不过是萨、瓦两人之间的竞争。但从实质上看,这已经成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事务、争取平等权利的一场政治斗争。1945年以来的四任秘书长中,三位均是西欧人,只有吴丹是亚洲人。瓦尔德海姆已连任一次,任期已长达10年,但他得到美苏两家的坚决支持,所以决心争取连任。而从历届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惯例看,只要美苏两个大国满意的人选,即使广大中小国家不满意,最终也是要当选的。历史会不会重演?能不能不让历史重演?
历史给中国提供了一次机遇和挑战。
关于秘书长选举问题,国内早有考虑。就两位候选人而言,他们都同中国有良好的关系。但是问题已经不仅是简单的两人之间的竞争。随着国际形势和联合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联合国成员中占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再也不能容忍两个超级大国操纵秘书长人选的局面继续下去。他们企待中国的支持,企待中国有所作为。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能不能旗帜鲜明地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支持他们的合理要求呢?
选举秘书长的程序是先由安理会提名,再交联合国大会通过。所以,安理会的提名是关键。经过各方协商,安理会决定10月27日上午就秘书长人选进行第一次投票。由于是秘密会议,只有安理会的成员国参加,会议不在安理会会议厅而是在小会议厅举行。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大使和我准时进入会场。安理会当月主席、西班牙代表德皮涅斯大使作简短说明之后即开始投票。按安理会议事规则规定,当选多数票应至少为9票(安理会有15个成员国、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及10个非常任理事国),而反对者中不得有常任理事国,否则即使超过9票也因被常任理事国否决而不能当选。选举为无记名投票,但选票分为常任理事国及非常任理事国两种。拿到选票后,我和凌青大使简短商量一下后即按预定方案在两位候选人的选票上分别画上了不同记号:赞成一位、反对一位。
第一轮投的结果是,萨利姆得11票,瓦尔德海姆得10票。由于两人均分别遭到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因此均未能获得提名。在以后三轮投中,萨利姆的票数逐渐减少。在第四轮投票中,萨利姆只得到6票,而瓦尔德海姆仍保持10票,但两人均仍遭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形势未变。对于投票反对萨利姆及瓦尔德海姆的常任理事国,大家都估计到了分别是美国和中国。
10月28日,安理会又举行了两轮投票,但仍未能打破僵局。两轮投票的结果是,萨利姆两次都得到8票,瓦尔德海姆都得11票。由于两人仍分别被一个常任理事国否决,都未能获得提名。
11月4日,安理会再次举行了两轮投票,萨利姆第一轮得10票,第二轮9票,以后六轮保持8票。瓦尔德海姆第一轮得11,第二轮10,以后保持9。但两人均遭一票否决,选举继续处于僵持状态。这是一次马拉松式的投票,是对中国立场的一种考验。
在这之前,有一种流行的估计,认为中国在支持一段萨利姆之后,看到萨无获得通过的希望,会放弃对萨的支持,从而使瓦得以当选。可是在经过16轮投票之后,人们放弃了这种估计,看到中国的态度是坚决的。同时大家也看到美国反对萨利姆的态度也是坚决的。这样,使安理会内外,寻求打破僵局的活动频繁展开。
从安理会投票开始,第三世界国家及舆论界就高度赞扬中国的立场,说中国“伸张了正义,维护了第三世界事业,是非洲和第三世界的真正朋友”。西方舆论说中国的做法是“一个惊人之举”,“开始了一个对外政策活跃的新阶段”。有的西方人士及舆论则企图将选举出现僵局的责任加在中国的头上,对中国施加压力。
由于让瓦尔德海姆延长任期及瓦、萨分享5年任期的方案均未能得到普遍支持,只剩下另推候选人的选择。12月3日,瓦尔德海姆宣布退出竞选,12月8日,萨利姆也宣布退出,这样就为新的候选人开辟了道路。几天之内,报名参加竞选的多达9人。但值得注意的是,9名候选人全部来自第三世界国家,没有一个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因为大家心里明白,任何来自西方国家的候选人都将遭到中国的否决。其中最后2人在选举前退出了竞选,候选人实为7人。
12月11日,安理会再次就7个候选人进行投票。其中秘鲁的德奎里亚尔得10票赞成,1票反对、4票弃权而无否决票当选。第36届联合国大会以长时间热烈鼓掌的方式,一致通过决议,根据安理会的提名,任命德奎利亚尔为第五位联合国秘书长,任期5年。亚、非、拉地区的代表强调指出,新的秘书长的任命,是第三世界反对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的斗争的一个意义重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