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的说法发动机应该是“1+1”的储备,还有一种说法是“1+1+1”,也就是“1+2”。就是一架飞机装一台发动机,大修备用一台,储备一台。但事实上并没有哪种飞机能够做到这些。现在我国装备的SU27用于大修和更换的储备能达到30%就算不错。
如果外媒转述的消息不错,那么引进250台AL-31FN-M发动机应用于歼10已是铁定的事实,这就可以推测歼10在短期内基本不会再使用WS10作为配装发动机(不排除少量配装试飞的可能)。因为作为单发飞机,发动机的稳定性要求极高,歼10自研制阶段起就一直使用AL-31,连606所自己都承认,AL-31是很成熟的技术,据说歼10的年产量在40架左右,而引进俄式发动机的数量也基本与此吻合,所以歼10配装AL-31FN应在情理之中。为什么说短时间内歼10换装WS10不太可能,除引进俄方发动机的数量推断外,还有更重要的技术考量。
因为目前歼10的机身设计、气动布局已经与AL-31FN-M相互匹配,如果进入生产阶段,还要求歼10换装不同的发动机,而要求歼10可以同时适应AL31FN-M和WS10两种发动机的话,则身机设计就必须进行不小的改动,甚至有可能要影响气动布局给飞机本身的性能带来影响,而且机身内部结构也要为适配新发而进行改变,这就要对飞机的设计和组装车间的生产线都要进行不小的改动,其工作量可以想象,这样难免有“削足适履”之感。所以,在已经大量引进装备俄式发动机这一铁定的事实面前,估计在两三年内,总装不会冒险给歼10装备WS10。一方面原因在前面已经说了,另一方面还要考量单发战机发动机的稳定性问题,这里并非对刚刚定型的WS10的稳定性抱怀疑态度,只是觉得歼10作为中国空军未来十年的主力战机,对于“心脏”的选择应该慎重。日后成熟稳定的WS10升级版成为歼10系的心脏,一定是大势所趋,因为中国不可能长期让自己的主力战机装备外国的进口“心脏”,但目前看,还是要有一个过程。
WS10作为歼11的后继动力倒很有可能,因为毕竟WS10在歼11上已经试飞多年,从整合方面应没有障碍,而且如果按中央军委的初衷,WS10作为歼11的“储备型”发动机,其对使用寿命、耗油等方面的要求就未必过份苛求。而且,一旦国产涡扇的改进型在诸多领域都能够达到总装的要求,就可以立即在已试飞多年的歼11上应用。
从长期来看,如果WS10的稳定性达到要求,真实的技术性能也过硬,而且能把产量提上去,那么逐步取代AL-31FN在中国高档战机上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应是大势所趋,毕竟研制就是为了应用,投入那么多资金就是为了能让中国的战机使用自己的发动机。但这里有个前题,就是“一定要性能可靠”。本龙倒是觉得,作为验试WS10的稳定性以及利于技术升级,倒是可以先在其它机种上使用比较可行。因为不愿意再看到“昆仑”式的尴尬,所以从保护和扶持自主航发的角度出发,首先在非拳头机型上试用或是两全齐美的办法。比如贝贝所说的首先用于JH7,或是在FC-1上小批量试装。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枭龙外销受限的问题,同时提升HJ7的空中性能,也可以在不影响空军战力的情况下测试WS10的实用性能,从时间上也不影响技术升级。这里要特别提一下JH7这种战机,飞豹II是中国在90年代研制出的一款非常成功,非常实用,而且造价低廉的战机,最主要的就是具有很高的升级潜力,如果能够以换装大推力发动机作为基础进行总体改进新一代的作战效能的实用价值不可低估。
不过还要注意一点,目前情况下JH7或FC1上装备大推量的WS10,可能产生效费比的问题。因为不管是JH7上的WS9,还是FC1上的RD33,都与大推重比的WS10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推测基础是WS10与AL-31FN为同水平发动机),在发动机性能增大是否实用的同时也产生成本增大的问题。如果AL-31FN的出口价格在300万美元左右的话,那么未来WS10量产后的价格以及耗油、大修时限等因素也是衡量其应用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