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官方消息:中国的重载及“快反”两型战略核导弹!
国际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核大战的阴影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反而因为美国单边主义的膨胀变得更加明显。
去掉我国战略核打击力量的象征性色彩,实现有效核打击,对等毁灭,那是大哥早定下的调子,剩下就看落实了。
目前,DF31好几个型号,还是我们战略力量的主力,虽然后继改进型射程提高到12000公里以上,但射程和运载能力矛盾,还是要DF41来解决问题。
DF41射程14000公里以上,2003年底加入战备值班,将逐步替代DF31。其实DF31装备还不超过十年,就开始换代了,一是我们发展快,二是要对付NMD威胁。DF41三级半,弹头舱带太空小动量发动机,具备空间变轨能力,可以对付NMD。
外国根据我们二炮的编制数,推断我们只有6个战略导弹旅,战略导弹不超过60枚,这个估计方法有点道理,结果不准确,但也不是差距很大。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我们搞的是先求质再求量,DF31为了打到纽约,撑死了可以带3个弹头,而DF41技术指标是8-10个弹头,实际是6个左右。
同样是60枚洲际弹道导弹,现在的60枚和以前的60枚那是不一样的,弹头数量翻一倍。现在DF41正在逐步取代DF31,而如果研制的DF51出来就更厉害了,一枚DF51起码可以带10个弹头,是标准的重载战略导弹。60枚就是600个弹头!
这10个弹头的DF51是否就是大家说的“纽约礼花”或“北星之光”?难以判断。
除了大块头的DF51,我们还正在研制专门的“快反”战略弹道导弹。是否是DF4X还是其他型号,搞不清,暂且以DF4X称呼之吧!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的“白杨M”,其特点是速度快,变轨能力强,可以在强电磁辐射条件下使用,而我们在研的DF4X可能要比“白杨M”还要优秀。
DF4X是标准的全四级固体导弹,百万吨级单弹头,特点是飞行姿态主动控制,变轨道能力强,可以以“扁轨道”的方式攻击。其实很难说这种导弹是一种“弹道”导弹。
该导弹的用途用几个,具体术语还不清楚,只能用形象化的描述。
一个作用是“开天窗”,DF4X以“扁轨道“方式攻击时,飞行时间节省近一半,可以快速、精确的打击美国战略防御体系,包括攻击地面目标和爆轰太空目标。“开天窗”的目的是为重载战略导弹打开突破口。
第二个作用是“打封闭”。该导弹可以快速发射,在不同的太空区域形成核爆拦截幕,阻挡对方战略导弹的攻击。俄罗斯“白杨M”能够抗强电磁辐射,是有先见之明的。
说是分着说,但实际上两个作用很难细分。
按照计划,我们的战略核导弹数量要翻两番,陆基战略导弹数量要达到200枚以上,加上海基战略导弹,保证1200个以上的核弹头可用,确保对等摧毁。按现在的速度,战略导弹数量3年内翻一倍没问题。
由于美国大力推进NMD,因此,未来的核打击,把导弹发射出去并不等于能够摧毁对方,因此,重载战略导弹和“快反”战略导弹的如何搭配是一门学问。
二炮编制也要变化。DF21还是要留下,DF21以下的弹道导弹,全都定性为战役/战术导弹,正忙向各战区移交呢,这空出来的导弹旅,就接装战略弹,这个变化完成了,二炮就改叫战略导弹部队了,那是一个独立的兵种。将来进行“太空战”力量也要编入二炮。
非官方消息,仅供参考!
另外,人类的终极武器,能不用最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