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新一代战机参照对象当然是f—22,但对言必称f—22则让人有点烦。举一个未必恰当的例子,假设萨达姆手里是f—22,美军使用f—15、f—16,谁赢?大概还是美国。其实,我们的四代战机研制不必对f—22亦步亦趋,应考虑我国军事科研、制造能力的现状,找到f—22的弱点,争取低成本制胜。
这里提到的低成本制胜并非天方夜谭。须知现代军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种装备合理组合,形成非加和效应,寻求系统最佳方为上策。系统最佳的观点源于系统论,这个产生于上世纪的科学方法论,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即: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性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中国是一个穷国,军事科技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超越美国,而美国寻求绝对军事优势的战略存在漏洞,这个战略并不经济,单价两亿美元是美国也难以大量装备的。综合考虑国情和敌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四代空战系统的概念。即:最大程度提高新研国产战机性能,力争“一招鲜,吃遍天”,具有某些方面的、某种性能的优势。以此为基础,空、天、地、磁相结合,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寻求系统制胜。
反之,如果我们不顾国情,非要与武装的牙齿的国际恐怖托拉斯来个“乞丐与龙王比宝”,追求四代机全面超越f—22,要求新机必须具有隐身、超音速巡航、高机动性和适应信息作战的能力。这样,恐怕时间上来不及,技术储备上无保障,经济上负担太大,结果是要吃大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