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一文:为什么说J-10是世界最强单发战斗机。
观后不知所云。
在此一驳,希望能抛砖引玉,博各位一谈:
1.文曰:技术分代的主要依据应是所讨论型号的整体设计概念。
这么拗口的句子,不知何解,请楼主详细说明一下什么叫型号的整体设计概念,这个概念非常含糊
(我们说的战斗机分代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三代,F22算第四代,与俄罗斯为代表的四代,与F22同级的I1.44算第5代。)
以朝鲜战争时代的F-86和MiG-15为代表,是在使用喷气发动机后的战斗机追求高度、速度的延继,它们和MIG17、19,F100一样采用后掠翼,追求高空速度,并相继达到了音速,作战方式一般是以机炮为主,光学瞄准,进行前置追踪,近距格斗。

中国歼10战机
以越南战争时代的F105、F4和MIGF21为代表,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高度、更大速度,是两倍音速的时代,由于要高空高速所以采用薄机翼。(这是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的)采用前置追踪,部分开始拦射,以F4开始。
自从飞机问世以后一直到第二代战斗机都是追求高速和速度,我希望楼主能认识到这一点,亚音速的F-86和MiG-15是受当时的技术限制,其设计时的作战思想是一脉相传的。
其作战思想就是从到前置追踪进步到中距拦射,谢研究员形象的说就是从猫抓耗子到猫捉老鼠。
也就是说在作者嘴里的第一代和被作者否定的第二代(F104、MIG21/23)其实是同一种作战思想在不同的技术条件的相似表达。
到了战斗机的第三代在设计思想上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有了更高的技术条件下自觉的追求机动性。不再追求更高的高度、更大速度了。
如果在作者眼里所谓的分代是以是否追求机动性的“整体设计概念”来区分的话,WW2后的战斗机只有2代可分。战斗机就是用来控制空权的,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只要能达到控制,它都是制空战斗机。
PS:更高的高度,更大速度也就意味更大的能量机动,现代战斗机的作战思想仍然和高度与速度分不开,第三代战斗机(特别是主力战斗机)仍然没有放弃高空高速性的追求。
随着F22的入役,战斗机又将面临着速度的挑战,如果当新一代的战斗机全面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时,空战将不仅仅是发生在亚音速空域,也将在超音速空域中展开,不知道这位作者又会怎么理解它的“整体设计概念”?
此其一
2. 作者称:
“典型的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均采用了低翼载,常规平尾加边条翼的气动布局。出现较晚的型号采用静不稳定设计和电传操纵来进一步提高机敏性。F-14因而就气动布局设计角度而言不属于典型的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

EF-2000战机
不敢苟同,F15就没有用边条翼,它甚至因为达到了性能要求不使用前缘襟翼,F14为了追求低速时的机动性能,不惜采用复杂的变后掠翼,怎么到了作者的嘴里反而不是了。
至于说“前苏联的Su-27集所有美国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的气动设计精华于一身(F-14的后机身升力体设计;F-15的垂直尾翼;F-16的腹下进气道,翼身融合体;F-16和F-18的边条翼,机动襟翼,静不稳定设计和电传操纵),”
那更是戴着西方的有色眼镜看事情了,在系统工程上有一句名言:相同的问题总是得出相似的答案。
我希望作者能了解到这一点。
PS:什么叫F-14的后机身升力体设计?
及:“幻影2000的亚音速和跨音速机敏性虽无法与F-16和F-18相比,却远优于华约当时的主力战斗机-MiG-23”
请给个技术参数说明,一般认为MIG23的可变后掠翼(虽然只有3个可变角度)可以兼顾到高低速时的机动性能,而幻影2000的三角翼使其低速性能不佳,但是2000的航电设备上远远优于MIG23。还有幻影2000是从幻影III改进而来,而幻影III恰恰是和MIG21/23同一代飞机,怎么说“幻影2000受到法国技术能力(尤其是发动机技术)的限制,为了保留必要的超音速截击能力不得不采用经典的无尾三角翼截击机气动布局”,发动机不好会制约飞机性能,不过发动机怎么会决定飞机气动布局?何况还是都是轴流喷气发动机呢?
又:
“另一方面法国北有英伦三岛,东有联邦德国,如两面盾牌挡住了华约集团可能派出的空袭机群,使得法国所面临的空中威胁较为有限,从而可以适当降低对空战能力的要求。”
绝倒,在法国西北面有华约集团成员国吗?如果因此研制了“适当降低对空战能力的要求”的阵风的话,不知道法国的航母要躲到什么地方才两三面盾牌可以安心的继续“适当降低对空战能力的要求”。
此等谬误甚多
作者真是高人
3. 为了照顾作者,我形象点说明一下

法国阵风战机
如果说早期的战斗机是拿着匕首狗斗的话,第一代就是拿着长一点的矛打斗,第二代就是拿着弓箭远远在拦射,由于当时客观条件,当时的“弓箭”(第一代导弹)实在不怎么的,致使有时第二代的F4被第一代的MIG17拿着长矛冲近了后给挑了,但是随着“弓箭”(导弹)的进步,“弓箭”已经发展成了手枪,第三代战斗机就扛着手枪上来了,结果二代的MIG23就被F14/15狂砍了一阵。
4.80年代的北约主力战斗机好象是F104,接下来是F16,好象没F4的事,不知道是不是我记错了,如果有错请指正。
F4有给了英国,F8倒是和法国的航母有缘
5.我国上歼8II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要考虑到前苏联的图22M超音速轰炸机,压根就没空也没能力想什么超级机动性,就是拦截,当时为了拦截还大大的研究了一堆飞机残骸(美国“送”的),按枭龙副总师的说法就是:
“第二代战斗机里头美国的F4开始采用了中程拦射武器系统,不必占据后面的位置,而是从前方有雷达和导弹的配合,敌机来了他从前方或者前侧方过去,雷达抓住目标以后它计算前置碰撞点,这时候飞机往这里发射导弹,到时候会碰撞,这就要计算。因此飞机就用不着大机动去战位,可以从前方攻击。这个的好处是可以扩大拦截性,我们当时在搞歼9的时候,当时模拟了苏联,当时中国和苏联还是闹的挺僵的,飞机从到中俄边界的时候认为我们该拉警报飞机该出发了,这时候距离有600公里,我们假设保卫北京600公里,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当时认为他轰炸机是2倍音速,我们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攻击的话截机点还在北京后方40公里,也就是人家已经把炸弹扔下来我们才能截机。如果采用全方位攻击的拦射,就可以拦在北京的前面,所以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转”作者大言不惭在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则面临着与英德类似的威胁环境。”不知道是不是开玩笑,当时的北约主力战斗机好象是F16吧,应该说升级版的F16与MIG29旗鼓相当,当时的中国,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举,唯一拿得出手的是歼8,歼9因为当时我国技术条件限制面临难产,最终下马。面对着百万苏军压境的形势下,我国那时的形势只有更坏没有相似!
还有狂风是多国合作研制的,英国的狂风空军型号是在其基础上加长前机身等等改进的,不是英国一个人自主研制的。
请作者先补补历史。
回到80年代,在有了“狂风”的合作基础后,为了不受制于美国,发展自主的军事技术,欧洲各国想继续前缘,这才是“阵风”与EF2000的由来,我国的歼10则和狮有点亲密。某种意义上是歼9重生。
作者说“在性能要求和设计目标上,欧洲战斗机和J-10惊人地相似。两者都被要求具有优于MiG-29和Su-27的空战能力,空战性能被放在绝对优先的位置”,更是没边的事,大家都看到了歼10的进气口了,也知道歼10设计初衷是要当个“全能杀手”,它必须担负包括制空、拦截、对地攻击在内的多种作战任务,其高空高速性能是相当突出的,有资料称比歼8还快。歼10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兼顾了高速和低空飞行的性功能要求,包括采用可调进气道,选用小展弦比机翼等,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好象并不是所谓的“空战性能被放在绝对优先的位置”。

F404发动机
同样的EF2000与“阵风”都是追求多用途的,其中“阵风”为了上舰还不得不改成两肋进气。因为如果它采用腹部进气,前起不能直接连接到机身承力构件上,可以承受的过载有限。多用途才是第一优先。
7.作者说“对欧洲人来说,单发设计意味着要么进口美国发动机(增强版的F100/F110), 要么自行开发大推力涡扇;前者就促进本土工业角度而言不可接受,后者风险太大。”
也是不知所云,
资料:动力装置 1986年8月,由英国的罗耳斯·罗伊斯公司、德国的MTU公司、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和西班牙的IPT公司合作成立欧洲喷气发动机公司,
罗罗公司是什么样的老牌发动机公司,MTU是什么样的老牌发动机公司,开什么玩笑,风险太大?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目前是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发动机 公司和世界第二国防航空发动机公司,是全球船用推进系统和能源领域的主要供应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约一半的盟军飞机使用的是劳斯莱斯的航空发动机
研制生产过的名牌:“梅林”发动机,飞马”11-21(F402-RR-406)推力转向涡扇发动机,斯贝MK202军用型涡扇发动机,RB199-127/128三轴式军用加力式涡扇发动机民用的大推――遄达系列那更是响当当。
EJ200发动机采用双转子结构,涵道比为0.4,风扇增压比4.2,总增压比26。正常推力约为60千牛(6122公斤力),加力推力可达到90千牛(9184公斤力),推重比10左右。在此基础上,通过分阶段改进,其推力还可进一步提高到103千牛(10510公斤力)和117千牛(11939公斤力),EJ200发动机采用的技术使发动机在布局上比现存的发动机要小且简单,燃油消耗少,且具有较高的推重比
1983年5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提出了志在由欧洲国家合作研制下一代先进战斗机的FAP试验机计划,1984年7月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5国达成协议,联合发展90年代使用的先进战斗机(FEA)。随后一向有自己独特战略见解的法国,与其他合作国在FEA的发展方向上发生分歧,法国根据自身的战略部署和需要,希望FEA能偏重于空中优势任务且重量有所限制,而其他国家则希望研制一种均衡的远程多用途战斗机。1985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该项目,自起炉灶研制“阵风”战斗机。
EFA,,就是EF2000的前身,定位应该是中型远程多用途战斗机,为了同时满足空-空和空-地任务,载运更多的武器和配备更大的航空电子组件,飞机的尺寸必须加大,双发是综合考虑作战任务,与狂风的继承性,研制预算,欧洲自身的研发力量及飞机性能要求后的结果。不是作者想当然的产物。
我国的歼10因为歼9就是单发了再加上狮的缘故,(“狮”最早一开始就冲着大推力的F404来的,后来上了普惠公司的 F100 的派生型 PW1120)所以就一条道的奔到底了。
PS:中美蜜月时的“超7”,老美也是抬着一堆的发动机让成飞选,那美得。。比比现在不得不改嫁RD33。。
资料:1987年初,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国际项目主任斯蒂芬•哈金斯率团到北京,就超7的发动机提出了三个方案:
1、PW1212,该发是1962年研制的A-4攻击机的非加力发动机J-52的改进型,加力推力9387kg,最大推力6122kg,推重比7.3,单价200万美元,空气流量为81kg/秒。由于与歼-7进气流量不匹配,总压恢复系数只能到0.8-0.85,因此采用两侧进气。这样总压恢复系数Qjq为0.95,进气道、中后机身都要作较大的改动。头部需增加135千克的配重平衡燃油系统的变化。此计划虽然花钱较多,但性能明显改善;

F35战机
2、F404发动机,加力推力7711kg,最大推力4790kg,推重比7.86,单价180万美元,进气流量为68kg/秒。此计划与歼-7的进气道较匹配,进气道可不作改动。但中、后机身需做较大改动,费用较高;
3、PW1216发动机,加力推力7425kg,最大推力5400kg,推重比6.6,单价130万美元,是PW1212的双轴加力式涡喷改型。普惠公司的具体计划是在PW1212发动机的基础上,配用中国WP-7BM或WP-13发动机的加力筒体及相应的系统,构成PW1216。该发总寿命可达8000小时,飞机进气道与机身无需作任何改动。普惠公司对该方案相当自信。
同年4月底英国罗•罗公司驻京办也向中航技和军方介绍了RB199-127/128三轴式军用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加力推力7430kg,最大推力4123kg,发动机推重比7.6,在当时比较先进,带有全权数字式燃油控制系统和反推力装置。值得一提的是该发动机已为“狂风”战斗机采用。
8.没办法,越看越多了不得的地方
“F100在服役的头十二年里可靠性极低,造成F-15和F-16大量损毁”
听说过趴窝了,还让F15成了“机库皇后”,不过大量损毁?。。。。。F16正式量产型改 用F100-PW-200发动机,可靠性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资料:
F16最早的预量产型使用普惠(P&W)的F100-PW-100发动机(可靠度未达理想)、正式量产型改 用F100-PW-200发动机、1986年之后更全面换装F100-PW-220发动机,F16Block 30/32可装备两种引擎:F100-PW-220和F-110-GE-110,装有F100的称为Block 32,F110的称为Block30,F110比F100多出5000磅推力(加力),需要更大的进气口,最初的Block 30进气口并未改变,从F-16C Block 30D 86-0262号机开始改装为“大嘴”进气口。Block 32进气口与以前一样,因为小推力的F100并不适合“大嘴”。Block 32的F100-PW-220最大推力23,770磅,比200稍大,但是更为可靠“鸭翼在电脑控制下对阵风效应进行补偿,最早应用于B-1B”好象不是吧 B-1A最终飞上天时,罗克韦尔公司又对它(AM-SA1968方案)进行了一些修改。为提高低空乘坐品质,在座舱前部机头两侧增加了鸭式小翼。没作者说得那么神吧,还“电脑控制下对阵风效应进行补偿”:O高人
“欧洲战斗机EF2000作为紧凑型双发战斗机,机长相对较短,为了提供足够的超音速配平能力其鸭翼位置相当靠前,故不得不在主翼前另外安装涡流发生器”
EF2000鸭翼前移一种说:据称其主要好处是可以降低飞机 的超音速飞行阻力,因为近距耦合鸭翼面积相当大,鸭翼产生的涡流与大后掠三角主翼前缘涡都具备推迟附面层分离(附面层分离是导致机翼失速的最主要因素)的作用,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涡系增升作用越发明显,近距耦合具有比较强的涡流增生作用,可以预料其对机翼的下洗也将加大,造成机翼升力损失,EF2000另一种说:是由于机翼靠后布置,造成飞机焦点靠后、过于稳定以及鸭翼配平困难。因此,EF2000的鸭翼并不在对机翼干扰最有利的位置,而是前移至座舱前下方,一方面前移焦点,另一方面加长力臂,增强配平能力。当然这样一来,近耦鸭式布局所带来的好处就小多了
歼10则与“阵风”相当。不存在什么“两者超音速配平能力均明显优于“阵风”。
9.作者说:“优越的超音速性能使EF2000和J-10在与典型的第二代喷气式制空战斗机交手时拥有极大的能量优势。”
说白了就是跑得快,如果要逃,也逃得快,怎么看都让人想起MIG25?
“EF2000和J-10在马赫1.5时维持着相当好的机敏性,而F-16,F-18,MiG-29等这时机敏性与跨音速时相比已经大幅度降低”
做为三代半的战斗机,当然性能指标上要高过70年代生产出来的飞机,但也存在被缠到跨音速、亚音速等低速的飞行包线的可能。理论上的数字不代表什么。
别忘记了,EF2000和J-10都没有超音速巡航能力。
如何在视距内格斗时还能拥有更大的能量优势?
如果真要比冲刺,我看派歼8这种超音速阻力最小的飞机过去就好了,实在不行来个有人火箭:)
PS:歼8II的超音速性能也强过F35,不知胜者怎么想?去单纯得挑出一项性能指标对比,然后得出EF2000和J-10强于F35的结论实在是有失偏颇。
PS:F14也是改装F110-GE-400发动机, 取代了TF30-P-414A后才有比较好的性能,没换发动机时,那性能才真叫糟
10.作者一面说:“从另一面说,高性能发动机却不能克服气动布局的局限,给F-15装上F-119并不能使其具有F-22一般的超音速机敏性。”,一面又说:“2015年左右为J-10换装推重比9-10的超音速巡航发动机还是有可能的”,不知是不是自相矛盾?
到底换发是有可能还是没可能呢?
不可能,超音速巡航,作者真是天真的认为只是换个发动机就好了,超音速巡航的实质——通过先进的气动设计,大幅降低超音速零升阻力系数,提高超音速升阻比,结合大推力低油耗发动机,飞机超音速性能实现阶段性的飞跃,这种优越性能的冰山一角就是超音速巡航。
它涉及到最根本的气动设计,歼10作为三代或者也可以算三代半的战斗机,除非推倒重来,不然。。。
11.作者说“2015之后,在中国与美欧在发动机和电子系统上的差距大大缩小,中国与美欧一样拥有成熟的数字化信息收集与分配网络的情况下,升级版的J-10与那时的F-35或F-16/F-18改型交战时将不会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而对方却将处于明显的能量劣势。
顺便说一下,这一论证对中国的Su-27/30/J-11同样适用,这些重型战斗机体内的潜力还远未被挖掘出来,对它们的发动机,电子系统,和飞控软件进行升级的空间还很大,单凭进一步优化飞控软件就可使它们的瞬时转向率大大提高。”
拜托,歼8研制成功的时候,倚剑回望,它的设计作战对象――F105已经退役
今天,作者要1972年研制生产的F-16/F-18苦苦等待40多年,终于等来歼10来为它们宣布:我和你交战时将不会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而你却将处于明显的能量劣势?
黑色幽默了点吧
“单凭进一步优化飞控软件就可使它们的瞬时转向率大大提高”?
软件是可以增强飞机的机动性,但是硬件本身是有它的固有特性,软件建立在硬件基础上的,不可能做到作者所说的单凭进一步优化飞控软件就可使它们的瞬时转向率大大提高,这是信口开河。
12.客观的说F35上DSI,超音速时性能并没有很大损失,正如F16的进气道虽然是固定式的正激波二元进气道,但它在M2.0时仍有不错的总压恢复系数,并且超音速时总压恢复系数随迎角增大而增大,这相当有利于超音速机动的发挥和有外挂时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不知道作者一再强调的F35的劣势有多“劣”,每一种飞机研制都有其目的与侧重,在作战环境有其设计时的最佳的飞行包线范畴,也有其不利的飞行包线范畴,全能的完美飞机是不可能的。
硬要挑出F35放在不是其设计初衷的作战环境下进行某些指标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何况F35是作为F22的高低搭配的,孤令令的拎出个F35似乎没有可比性,因为在我国,歼10设计时压根就没想过要归到低档的那一型,再说,不要说过个10年,歼10今天的地位都很尴尬,还说什么“J-10是世界最强单发战斗机”,先活下来好好改进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