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武器型号,它们代表着人民解放军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最后没有完成研制,或者虽然研制成功却没有正式装备部队,但却为后来的型号积累了宝贵的研发经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陆军
我国为探索三代主战坦克而预研的122中型坦克
在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上,装有大口径火炮的国产最新型主战坦克首次出镜,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坦克研发的强大实力。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亮相后,马上引起了军事发烧友的极大兴趣,对其战技性能的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同时,它的研发过程也为大家所关注。不少读者认为,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发始于69式中型坦克。其实,科技含量极高的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名不见经传的“122中型坦克”。

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质量:37.5吨
乘员:4人
车长(炮向前):9.525米
车宽:3.28米
车高(至炮塔顶):2.25米
单位功率:12.7千瓦/吨
单位压力:72千帕
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500千米
主要武器口径/类型:120毫米/滑膛坦克炮 / 反坦克导弹/红外制导
辅助武器口径/类型: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并列机枪/7.62毫米航向机枪
弹药基数:120毫米炮弹 40发/7.62毫米机枪弹 3000发/12.7毫米机枪弹 500发
反坦克导弹 4枚
装甲类型:车体/炮塔 / 钢装甲板/钢铸造装甲
中美联合研制的“美洲虎”坦克
在我军装备史上, 有一款鲜为人知的重型武器,那就是中美联合研制的“美洲虎”坦克。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和美国凯迪拉克·盖奇·达信公司提出联合研制“美洲虎”坦克计划,双方各提供40%的部件,其余20%的部件由国际承包商负责。80年代末,由于受国际政治气候影响,美国单方面终止协议,“美洲虎Ⅰ”式和“美洲虎Ⅱ”式坦克各生产出一辆样车就夭折了。

“美洲虎”虽以59式坦克为底盘,但外观模样却颇似西方,该坦克主战坦克该坦克主要武器是一门英国皇家兵工厂生产的105毫米坦克炮,炮塔可360度旋转,作负4度至正17度俯仰,配弹34发,可以发射所有北约制式105毫米坦克炮弹,包括最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药补给十分方便,属于L7系列,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另外,“美洲虎”还配有一挺7.62毫米机枪和一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分别带弹3500发和600发。
中英合作的NVH-1步兵战车
该车是1984年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与英国维克斯公司合作开发的步兵战车,1986年在英国武器展览会上展示了试制样车。采用85式装甲输送车的底盘,车体是防弹钢板焊接而成,由北方工业公司制造。

发动机是按许可证生产的西德Deutz320hp柴油机,采用前驱动方式,可水陆两用。车体两侧各有5个负重轮,载员室在车体后部,车体两侧各有3个射击孔。炮塔由维克斯公司生产,可承载车长和炮手,有1门25毫米机关炮,1挺7.62毫米机枪,并有4*2个烟幕发射器,激光测距仪和被动式夜视装置。
该车战斗全重16吨
单位功率20hp/t
车长6.12米
车高2.77米
车宽3.06米
最大车速60km/h
储备行程500公里
装备柴油发动机
功率320hp
采用扭杆悬挂装置
海军
中国海军中道夭折的051S工程
作为海陆空三军装备现代化改装的一部分,代号为051S的工程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的对海军装备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我们首次与西方海军强国—英国进行的大型海军装备合作,所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而因为地缘政治的需要和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英美也愿意部分武装中国对抗前苏联,英国政府也是比较积极。
然而进入谈判以后,英方根据中方提供的051型驱逐舰设计资料以后,发现051舰的设计观念还停留在二战的理念上,在现有基础上,必须对舰体进行较大的改建设计,包括增加设置现代化作战指挥中心专用舱室等,这样中英双方对051进行必要的重新设计达成了共识,这样051历史上第一个中外合作的改型——051S应运而生。
1981年6月,中英双方确定了051S型防空驱逐舰改进设计方案:采用高干舷甲板船型,正常排水量达到了四千吨,装备重型“海标枪”区域防空导弹,使051S型舰具有一定的海上编队区域和较强的单舰防空作战能力。1982年11月,毕竟我们这是第一次与西方强国打交道,过程自然不是很顺利,经过长期艰苦谈判,中英合作改装051S型舰工程合同在北京初步草签。按照这个合同,在英方的协助下,中国海军将先行改装2艘051S型舰,随后自行改装剩下的6艘后续舰,当时还有一些设想,就是同时换装我们还在发展的新型舰载武器装备,包括“鹰击”-8系列反舰导弹、“鱼”-7型鱼雷和反潜直升机等,将这一个改型的综合战力推向一个台阶。在此改装的基础上,后续新建的051舰也将按这个新型号进行建造。
有趣的是,同时中英双方还就中方引进42型导弹驱逐舰进行了全面接触。这个一改一买,可以说是我们当时对海军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路。不幸的是,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爆发了历时74天的马岛之战,这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外交家称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称为“马岛战争”,这是二十世纪第一场可算得上现代化的战争。战争中,虽然英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付出了巨大代价。英军死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人。损失飞机37架,其中“鹞”式8架。被击沉驱逐舰2艘,护卫舰2艘,登陆舰1艘,滚装货船1艘,被击伤驱逐舰4艘,护卫舰11艘,登陆舰2艘,扫雷舰1艘。
在这场现代化作战的进程中,中国海军人员也是抱有另一种心情来看待这场战争,特别是我们即将装备的部分武器装备的表现。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我们最心仪的英国42型驱逐舰的表现欠佳,特别是“海标枪”(SEADART)舰载防空导弹系统。这是一种中远程、中高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提供舰队区域防空保护伞,主要用于拦截高性能飞机和反舰导弹,也能攻击水面目标,1973年装备部队。在马岛冲突中,英军用该导弹先后击落阿根廷5架飞机和1架直升机。海湾战争中,英舰还用该导弹成功地拦截了伊拉克反舰导弹,创造了首次反导战例。该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和破片杀伤型战斗部。采用冲压发动机(燃料为普通煤油)结合固体火箭助推器,在全射程内不减速,末端机动能力强。最大射程为70千米,射高18公里,作战高度10至22000千米,最大速度为3.5音速,全弹长4.36米,弹径0.42米,全弹质量550千克。当然,这种专门对付高空高速目标的武器系统,对付低空掠海攻击的飞鱼导弹的袭击确实是捉襟见肘了,在中国海军的心目中的形象自然大打折扣了。
空军
东风107战斗机
1958年3月,我国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提出自行开发一种轻型前线歼击机,其最大速度为1.4马赫左右,这就是“东风104”项目。到同年5、6月间,设计组开始探讨提高“东风104”的设计速度。8月,航空工业管理局召开技术会议,会上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规划,决定将“东风104’的设计指标提高到l.8马赫,升限20,000米——这个新的型号就是“东风 107”。

1959年2月27日中方带着“东风107”图纸资料前往苏联咨询,同时将模型也送往苏联吹风。苏方在此期间发现设计方案存在重大问题,主要是攻角可变机翼不安定,阻力估算过小,强度达不到要求。至同年8月,经批准,“东风107”的试制工作停止。 东风113战斗机
“东风113”是国土防空和前线作战两用歼击机,关于该机的设想最早始于1958年春。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过程中,空军工程系师生提出“联系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共同完成一种新式歼击机”,这一想法得到院长陈庚支持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赞同。
“东风113”最初的设计目标是,最大平飞速度达到2马赫,升限20000米以上,后来根据科委的意见,改为2.5马赫和升限25,000米——即“双25”指标。其作战对象为美国的 F-104、 F-105战斗机及B-58超音速轰炸机。要求在与上述两种战斗机作战时,占有性能优势,进而截击轰炸机目标。
歼--12战斗机
到过中国航空博物馆的人都会好奇地观望那造型独特的馆标,因为,用作馆标的歼击机是一架人们过去很少见到的国产战斗机。经过解说员的介绍,人们可以得知,这架飞机是我国于60年代末开始一下处于秘密研制中的歼-12战斗机。
有关歼-12的多年前就在海外盛传,但是,由于我国对该机一直秘而不宣,从而使它被传得神乎其神。如果不是中国航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歼-12之谜还会被继续猜下去。
不过,由于歼-12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歼击机,而且主要研制时间仅为1年零5个月,一些必要的试验也没有来得及细做,所以,针对3架样机在试飞中存在的问题,陆孝彭等人又补做了必要的试验,并对飞机做了10多项重大修改,如?止,改进后的歼-12共试飞135架次,81小时12分。
应该说,作为我国第一架摆脱苏联米格飞机系列格局后完全自行研制的新式飞机,歼-12的研制是成功的,经测定和试飞表明,歼-12飞机是迄今为止世界超音速歼击机中最轻的一种飞机,其几何尺寸和最大截面积在同类飞机中都是最小的。有人总结出歼-12的突出特点,即“轻、短、灵”。所谓轻,即飞机的正常起飞重量只有4.5吨;所谓短,即飞机的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所谓灵,是指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和操纵性,跟随性均优于同类飞机。
歼-12一共仅生产了5架样机,中国航空博物馆保存了2架,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专程到这几个地方去看一看,亲眼目睹这种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设计出的第一架歼击机。
歼-12主要技术数据:
机长 10.644米
机高 3.706米
翼尾高 7.192米
空机重量 3100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 445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5295公斤
发动机 1台涡喷-6乙,推力30.4千牛,加力推力39.716千牛
最大单飞速度 (H=11000米)1472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 17410米
最大航程 1385公里(带副油箱) 1167公里(机内燃油)
武器 1门30毫米口径航炮,备弹80发,1门23毫米口径航炮,备弹120发, 可挂2枚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
乘员 1人
歼---9战斗机
1966年4月1日,三机部向国防工办,国防科工委呈报了《歼9飞机设计方案》。国防科工委开会审查了歼9飞机的设计方案,并向军委呈报了《歼9飞机战术技术论证报告》。中央军委在审查了两个方案后,最终决定按第一方案研制歼9飞机,并在设计指标上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最大马赫数2.4,升限21000米,最大爬升率200米/秒,最大航程3000千米,作战半径600千米,续航时间3小时。
1978年,由于611所承担的歼7大改(即歼7Ⅲ)的设计发图工作要求紧迫,歼9的研制工作开始收缩。1980年,为贯彻国家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歼9的研制工作即全部中止,前后投入的研制费约2122万元。歼9,最终在中国的航空发展史上划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还有很多如强-6攻击机、空警一号预警机、反导导弹等,因为材料有限,就不都详细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