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总是垂青有谋之人。叶琳被“点将”担任这一课题的总体方案设计。方案很快制订出来,但叶琳心里总不踏实,这套方案缺乏相关试验,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性,如果战时用这套方案达不到预期目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但要完成这个试验,一次就得上千万元!而课题研究经费相对于此,只是杯水车薪。
是上交方案完事,还是把试验做下去?叶琳选择了后者。他对战友说:“今天留一丝遗憾在试验场,明天很可能就成为‘战败’的代名词。”
然而,要一爆轰出个“跑马行车”的“绿色通道”,就连一些爆破专家也直摇头,何况试验机会只有一次。为确保试爆不留一丝遗憾,叶琳反复进行勘测、分析、计算,为此烧穿了壶、炒糊了菜,连睡觉做梦都在搞验证。实验场上,从布孔打眼、填装炸药到施放传感器,每个细节都在他的监督下进行,一些关键部位则由他亲自完成。
5月,鲜花盛开的季节。“轰!”随着一声巨响,只见封闭的洞库被一段新劈开的通道连接,炸开的飞石有序地铺在“沟壑”里。许多同志高兴地称:这一爆为利剑出鞘开辟了一条“打赢通道”。
坚固“盾牌”热血铸就
卫星侦察、雷达侦察、光电侦察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大量运用,向阵地伪装防护提出了新挑战。构建“打不垮”的导弹阵地防护体系,成为叶琳攻关的新课题。
抗敌须先知己。为摸清导弹阵地各项技术状况,叶琳跑机关、下部队、进深山、钻阵地,掌握第一手实情。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他提交了将导弹阵地防护问题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报告。这是涉及图形学、计算力学、概率统计等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困难可想而知。叶琳带领课题组硬是靠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步步将课题往前推进。“数-图交换”技术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陌生领域,叶琳每晚挤出点滴时间,读了7本相关专业书籍才将这一难关攻克。历时5年,这一研究成果终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硬抗更要重‘软抵’”。只有将硬抗防护与软性防护有机结合,让阵地穿上有主动防护功能的“软盔甲”,才能达到高技术条件下阵地防护的最佳效能。目标确定后,叶琳针对现代战争多波次连续打击等特点,提出了“阵地工程主动防护总体论证”项目,并从现代侦察手段、爆炸力学分析等方面入手展开攻关,先后完成“现代战争工程防护现状与对策”、“阵地战场环境与工程建设若干思考”等20多篇研究报告,开辟了导弹阵地主动防护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