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黄海深处风高浪急。
一架新型战机在某海域“失事”,飞行员拉动跳伞开关。就在伞花绽开的瞬间,海上救生包自动打开了。救生船开始自动充气。救生电台随即自动启动并发出求救电波。接到求援信号后,救援直升机在搜索定向机的引导下,很快将跳伞后落入海中的飞行员救了上来。
这是我飞行员海上救生新型装备的一次成功演练。
“经过数次不同海域的试验,证明这一新型海上救生装备完全能满足新型战机飞行员海上救生要求。”研制该型装备的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所长卢志平、政委张向阳介绍说。
从手动操作到自动控制
飞行员海上救生,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第一代飞行员海上救生装备的研制。那时,我军飞行员救生装备极度匮乏。第一代救生装备是依照被我军缴获的救生用品仿制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产飞机性能的改进,第一代飞行员海上救生装备落伍了。空军医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经过10多年的努力,研发出第二代海上救生装备。但是,这一装备必须靠飞行员手动控制。如果飞行员跳伞时已昏迷,救生装备就无法启动。
随着我军新一代战机的列装,研制与新型战机相配套的海上救生装备成为空军医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新课题。由某研究室主任费伊、高级工程师聂金玺领衔的救生装备组综合分析了新型战机的特点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海上救生装备,提出了从手动操作到自动控制的方案。
救生船是海上生存的平台,直接关系到遇险飞行员的生死。为了解决救生船的自动充气问题,研究所的专家们曾研制出一种电击发装置,但性能不可靠,时常出现误击发现象。后来,他们与某单位合作,采用化学水敏元器件控制自动充气技术,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自动控制气瓶,性能十分可靠,价格仅为电击发控制的一半。同时他们还采用新材料,克服了老式救生船体积大、易磨损等缺点。随后,他们又一一攻克了救生包自动打开、救生电台自动启动等难题,终于研制出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海上救生装备。
从单人救生到多乘员救生
面对成功,专家们并没有轻松感。他们清楚知道,已经解决的仅仅是单人海上救生问题,新型轰炸机、特种运输机等机型所需的多乘员海上救生装置仍是空白。
研制多乘员救生装备,并不意味着在单人救生装备的基础上“做加法”,科研难度仍然很大。为此,科研人员把实验室搬到南海、渤海等海域,以7天为一个周期检验救生船的性能。通过试验,他们把救生船改为多角形设计,并在船身周围加装数个可以装海水的水袋,有效提高了救生船的抗风浪能力。
电台是遇险飞行员呼救的必备装具。课题组提出了装备大功率电台的方案,确保在相同的通信条件下通信距离比个人使用的手持电台增加10倍以上。
在近似苛刻的海上漂浮实验中,课题组还发现,尽管多乘员救生装备的组合方案近乎完美,但由于海上风向复杂,时常出现飞行员集体跳伞后个别“落单”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险情,飞行员没有救生物品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课题组立即修改装备组合方案,在配备多乘员救生装备的同时,为每个飞行员装备了救生必备的10多种物品,提高了个体自救能力。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山河 叶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