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军事测绘已告别了一把标尺、一只笔的传统作业生产方式,进入了以虚拟作战环境系统、数字化战场、战场环境仿真技术、可视化战场为代表的一大批信息化技术和产品为军事测绘所开拓出的新领域,引领军事测绘迈向信息化战场。
信息战争中,军事测绘担负着认知地球、透视战场、精测目标、实时导航等任务。夺取信息权成为信息战争的中心内容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包括战场数字空间框架在内的多种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战斗力的“增值器”,基于数字空间框架的数字战场的建设就成为信息战争的客观要求。军事测绘部门以获取空间信息、处理空间信息、提供空间信息的实际行动,在信息战争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
测绘保障:初步建成信息化新体制
在某军区“保障战役军团机动室内演习”中,“军事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成了主角。指挥员利用该系统调动千军万马,了解机动路线的情况和保障的方案、措施,成效突出。“军事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是测绘学院战场环境与仿真工程系十几个二三十岁的年青教员开发研制的,他们制作了78幅大比例尺数字地图,采集了大量资料数据,建成了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实现了各类行动的标绘和推演,体现了信息时代指挥控制部队的手段、方式、途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军军事测绘调整工作重点、合力攻关,取得一批重要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基本建立了新一代高精度空间控制基准和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框架,初步构建了中国军队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测绘保障体制,完成了中俄、中哈、中吉、中塔、中蒙、中越边界的勘界、测图和联检的测绘保障任务。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北剑-2005”军事演习、新型武器试验等重大活动和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多源骨干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信息战场测绘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技术武器配套测绘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以卫星导航定位、航天遥感测绘、数字信息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际形势:测绘数据为战事谋良策
上世纪70年代,美军首次在巡航导弹上装置了数字地图,大大提高了导航精度。80年代,美国国防测绘局建成覆盖美国及世界热点地区的地图数据库。海湾战争前,美军紧急制作了中东地区的数字地图,开发出数字地形保障系统,并逐步配备到陆军师的地形分析分队。海湾战争期间,利用多颗侦察卫星监视战场数据的动态变化,自获取战场信息到处理再到提供使用的全过程仅在几分钟之内。阿富汗战争中,利用军事测绘技术,美军虚拟了阿富汗战场环境,进行战术演练,取得了极大成功。科索沃战争中,美空军大量装备了袖珍型的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一台膝上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和打印机组成。相当于100张光盘(每张光盘含有1200张地图的数字信息)空间数字信息被拷贝在该硬盘上。数据包括全欧洲的地图及卫星影像。系统如果与美军测绘局的数据库连接,还可以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美军利用袖珍型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对若干目标进行了精确打击,并成功地救援了被击落的飞行员。
全力构建:实现军事测绘数字化
数字地图是信息战场的基础建设,是关系到能否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因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军事测绘科技人员通过对战场地理空间信息和军用数字地图产品应用领域及单位的深入调研将各军兵种对地理信息的需求纳入统一框架体系进行考虑,制定了新的地理信息图解标准,建立了完整的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孙群教授率领的攻关团队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调研和试验之后,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协同作战基础地理信息框架”项目于2003年研制成功。该项目所制定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标准已被全军广泛采用和执行,所研制的实用化软件系统已装备部队,为当前军事斗争准备以及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仿真:把战场“搬”到眼前
随着鼠标的一次次点击,电脑屏幕上的电子地图比例尺不断放大,继而由等高线和各种符号表示的地图变成实际影像图,最终生成三维立体影像,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实时获取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这种新型数字化测绘成果,使地理空间信息更加丰富,更加直观生动,使人宛若置身其中。战场环境是一切军事行动的空间基础,战场环境仿真是目前新军事变革领域研究的前沿性课题。通过长期战场环境仿真理论和技术的潜心研究,我军事测绘已初步建立了该学科的科学体系,开拓了相关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在中国科学院高俊院士的指导下,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游雄教授在全军率先开始了战场环境仿真研究,这一新兴专业方向与综合实验室被列为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和全军重点实验室,成为军内战场环境仿真研究的高水平基地和平台,培养了一支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军训练、作战及各类作战指挥信息化系统,并在神舟五号飞船主着陆舱搜救回收、诸军兵种联合军事演习、重点地区虚拟地形环境等多项重大军事活动中提供了军事地理保障基础平台,推动我军信息战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援建青藏:打造我国第一条数字化铁路
数字化铁路是建立在铁路信息公共基础平台上的把铁路行业有关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各业务环节的海量的动态和静态的、多分辨率、多尺度、三维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并按照统一的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建立完整的铁路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为铁路行业的勘测、设计、规划、运营、管理和各级决策工作提供开放式、分布式的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实现铁路行业的数字化管理。
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我国的第一条数字化铁路。根据有关合同和工程要求,某发达国家的一家公司要实地勘测有关数据,这无异于探测国家机密。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官兵在主任王明孝的带领下,奋战青藏高原15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克服高寒缺氧、保障困难等难题,发扬测绘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精神,开创出我国测绘史上的5个第一:第一次进行数字化铁路测量、第一次实施动态连续采集法、第一次运用RTG+RTK技术进行快速定位、第一个在轨道车上进行动态定位测量、第一个发明创造“快速定位卡轨式移动车”,提前90天完成了对青藏铁路的GPS轨道线测量任务,为正式通车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立足根本:锻造高素质军事测绘人才
人才是军事测绘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推进军事测绘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保证我国军事测绘顺利迈向信息化战场,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军事测绘人才。
院校教育是军事测绘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面向信息化战争,全面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开办了军事空间信息工程、卫星导航工程、航天测控工程、军事地理信息工程、战场环境仿真工程等新专业,建成了以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军队重点学科为核心,以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授权点和8个硕士授权点为标志的国内军内领先的测绘学科专业体系和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国重点专业技术院校,为我军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测绘人才。近年来,总参测绘局和各测绘部队举办了多期测绘部队领导干部培训班和技术骨干轮训班,开办了研究生进修班和工程硕士班。测绘部队还积极支持技术干部报考军校深造,选派优秀技术干部入地方院校攻读相关专业的学位,鼓励技术干部在职参加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以改善技术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
■新闻背景
“十一五”期间,我国军队将加速构建信息化军事测绘体系,努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测绘保障能力。为适应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未来五年,我国军队测绘工作将进一步提高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程度,按照需求牵引、创新发展,信息主导、综合集成,突出重点、统筹全局,主动服务、精确保障的原则,加速构建信息化军事测绘体系,为部队战备训练提供及时、可靠、精确的测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