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120余万军工人员按照“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思路,团结拼搏,重点工程捷报频传,为人民军队提供了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军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实现年均超过20%的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从2002年开始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同比增长24.8%,军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90%。军工系统上市公司49家。国庆前夕,记者从对国防科技人员的走访中感到,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最快、贡献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新时期。
近年来,国防科工委把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国防科技实现重大跨越,整体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在去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和她的科技创新团队捧回了我国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他们研制的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国际公认的反映一个国家先进航空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新型热结构材料,使我国成为继法国、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该项研究还打破了国际高技术封锁,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国际前沿性材料的道路。
张立同对此深有感触地谈道,“国防科技要发展,只有站在国际科技前沿才行。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得走自己的路。”通过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我国国防专利数量实现年均增长36%以上,国防领域获奖成果数量已占到国家科技成果总量的10%以上。
重点工程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工程顺利进展,实现了“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工程于2004年全面启动;2006年4月28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多用途歼击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研制第3代战机的能力和水平。我国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应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也于今年9月9日成功发射。
军工民用产业迈上新台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说,核工业是高技术产业,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性产业。近年来,在核电国产化、核燃料技术更新、核技术应用、核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其中,核电、核燃料方面的进展尤为明显。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成,实现了我国核电国产化的重大跨越。目前,我们立足自主创新,开发研制出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初步设计,并通过了核安全中心的预评审。与此同时,核燃料元件生产在关键环节上实现了技术的重大跨越和能力的重大提升,满足了我国核电发展的需要。核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应有贡献。
“1999年的时候,我们集团年产97万吨左右,一年交付二三十条船,根本没有能力去跟对手谈判和议价。经过这7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船舶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中船宽大的会议室里,作为主管生产和科技工作的副总经理谭作钧向记者讲述船舶业的变迁。“去年,我国造船产量达到1212万吨,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17%,新承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谭作钧曾在素有“中国第一船厂”之誉的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工作过,“这个基地建造的17.5万吨级好望角型系列散货船,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45%,全世界这个船型的定价权掌握在我们手里,船卖多少钱由中国说了算。而在过去,这型船我们根本造不了。”谭作钧讲起来很自豪。
“十一五”期间,国防科工委还将组织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专项。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总收入更要大幅增加,并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谈及未来,几位国防科技专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对祖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自信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