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冒险家曾把人类社会最具风险的职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航天,另一类是潜水。9月中旬,记者在驻沪海军某部潜水队采访,通过观摩陆上操作、港池探摸、海上实潜等训练科目已经与官兵的交流,全过程感受了潜水兵高风险的职业特点。
近年来,这支潜水队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先后为上海APEC会议保障过水下安全,参加过长江口搜救演练,并顺利完成水下探摸和故障排除等特殊任务30多次,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驻地人民和官兵亲切地誉为“黄浦江保护神”。
使命,在水下延伸
这是一支专门从事水下作业的潜水队,常年担负长江口海域和黄浦江的探摸、打捞、船底故障排除等急难险重使命任务。近年来,这支潜水队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先后为上海APEC会议保障过水下安全,参加过长江口搜救演练,并顺利完成水下探摸和故障排除等特殊任务30多次,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驻地人民和官兵亲切地誉为“黄浦江保护神”。
安全员正在为潜水兵系安全绳
在潜水兵队基础科目训练场,记者看到深10米的港池边,氧气瓶、专用电缆和医疗救护设备等潜水保障就绪,身着潜水服的20名潜水员成跨立姿势,精神抖擞地等待下潜命令。
蛟龙游海
“下水!”随着潜水队队长江龙保一声号令,年仅20岁的新兵李通,身着某轻型潜水服一个猛子潜入港池中。半小时后,李通正常出水上岸。战友们帮助他脱下潜水服,记者看到李通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记者了解到:潜水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职业,潜水技术是进行水下作业的一项重要手段。作为海军潜水员,除了要承担地方的抢险救灾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外,更重要的还是肩负着海上舰船援救、潜艇救生、沉船打捞和军事潜水等任务,稍有不慎极易发生潜水作业事故。
水下作业是潜水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也对他们心理素质、生理状态是一个挑战。前任潜水队队长张同岭毕业于青岛潜艇学院潜水技术与指挥专业,这位当兵就从事潜水专业的“老潜水员”先后执行过40多起潜水探摸、沉船打捞等任务,实际潜水工作时间达到1000多小时,在新兵训练期间,他以海军“无私无畏的潜水尖兵”朱其华为榜样,苦练潜水技能,是班里第一个下潜到40米深水处的潜水标兵。张同岭向记者讲述了一次协助地方打捞沉船的实战经历,当时作为新职手,他在东海海域历时40多天的打捞作业中,创下了新职手下潜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记录。他告诉记者,即使在冰冷的水下作业,高强度的体能消耗会让潜水员汗流浃背,有时头上流下的汗水会把眼睛遮住,到达一定的体能极限后,潜水员往往只能凭借坚强的意志和果敢的勇气坚持完成水下作业。
为保证训练质量,该部在遵循“科学组训、大胆施训”原则的前提下,有意识从难从严训练潜水员。在训练内容上,严格依照训练大纲,逐个科目地训,逐个科目地过,针对潜水员接触下水训练少的实际,按照先理论后操作、先分解后连贯、先分练后合练、先岸上后水中的步骤,逐步加大训练强度和难度。他们用铁的纪律和科学的训练,使安全训练率始终保持在100%上。
敢下头水,练就潜海硬功
长江口海域风大浪急,随着一阵犀利的警笛在长江口上空响起,建国来规模最大的海上搜救演练拉开序幕。一艘海军护卫艇载着潜水队宛如“海上轻骑”快速驶向演练海域。
“接海事局通报,A国一艘货船在长江口X海域沉没,请协助打捞。”
“准备下潜”。潜水队班长叶海峰第一个下水,20多分钟后,成功探摸打捞出“沉物”。
年轻的潜水兵
潜水技术要求高,加上海况复杂、作业时间长,对官兵的体能、生理和心理都是一次极限挑战,危险性非常大。
敢下“头水”,不仅需要冒险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每次码头训练和现场作业,潜水队的领导必须跟班作业和现场指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安全。
潜水训练,危险性大,技术动作和装具性能要求高,潜水员心理负担重,体力消耗大。他们根据不同季节海上打捞作业的特点,将潜水员特别是长期从事潜水作业的等级潜水员拉到陌生海域和深水海域进行训练。他们让经验丰富的潜水员率先下潜,对水下电焊、切割、堵漏、接管、摄像等复杂科目进行操演,将潜水衣破损、潜水鞋脱落、放漂、绞缠和供气中断等应急情况下的处置预案,交由训练骨干在水下论证,提高了作业效率。
潜水兵身着某新型潜水服
“安全绳”上千均重
“水下一切正常。”
“工作完毕,请求出水。”
在潜水港池训练现场,记者看到水下潜水员与岸上安全人员一直在用一根帆缆绳进行沟通。该部航保科科长陆永茂告诉记者,这根不起眼的绳子叫“安全绳”,它担负着保证潜水员在水下的安全重任。
潜水探摸是一份风险性极高的职业,安全第一是潜水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只有潜水员安全作业,才能保证顺利完成探摸排险任务。
陆科长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潜水规则及规范是多年以来潜水员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
为了确保潜水安全,必须把好三个关:即新潜水员培训关、安全保障关和现场组织指挥关。另外,各种潜水作业均有针对性的规则或规范。近年来,该部先后制定了《潜水训练操作规范》、《脱险训练操作规范》、《水下作业操作规范》等制度规定,训练前潜水员都必须把相关规定再学习一遍。
他们科学制定训练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使平时训练与战时应急抢险救生接轨。训练中,他们针对以往训练中存在轻理论重实操、适应性训练针对性不强、体质检测走过场等薄弱环节,邀请院校和地方潜水专家讲课辅导,打牢官兵大深度潜水的理论基础。同时组织军医跟踪体检,建立各类生命指标参数档案,为潜水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官兵挑战极限的生命安全。
在此基础上,他们模拟战场环境,设置险情,反复在恶劣气象、复杂海况条件下进行应急防险救生训练,让官兵熟练掌握潜水训练的操作规程和应该具备的应急防护技能,全面锤炼潜水员的意志和紧急逃生能力。
在每年一次的潜水训练中,他们往往辗转多个陌生海区,在不同位置向海底投掷“沉物”。组织潜水员潜入海底边探摸打捞,边勘察海底水文气象,使训练与实战对接。同时做到训前有心理辅导,训中有骨干跟踪,训后有小结,有效消除了潜水员的心理障碍,确保训练效果和安全。
相关联接:潜水历史
神游海底是人们由来已久的愿望,早在2800年前,米索不达文化全盛时期,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用羊皮袋冲气,由水中攻击敌军,这也许就是潜水的老祖宗了。距今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就已经有了海边渔夫在海里潜水捕鱼的场面描写。到了1720年,一个英国人利用一只定做的木桶潜到水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进行海底打捞。而今天职业潜水的前身,则要算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的从水上接帮浦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也就是头盔式潜水。这种潜水于1854年首次在日本出现。1924年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并利用帮浦从水面上吸取空气的“面罩式潜水器”,这是水肺潜水器材的前身。就在这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潜水器潜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功的捞起沉船八阪号内的金块,震惊了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一种特殊军事用的“空气罩潜水器”,采用的是密闭循环式,并有空气瓶的装置。二战末期,法国开发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1945年前后这种潜水器在欧美非常流行。
潜水兵打手语
轻潜训练准备就绪
深水区练技能
水下蛟龙
水中训练
顺利完成水下探摸训练
夏练三伏
英姿飒爽的潜水兵
准备潜水训练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