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功取仕成军衔具体区分看肩章
军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政治和专业素质、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每个军人的衔称。
军衔制源于按功取仕
在十五六世纪以前的世界各国军队中,只有按门第确立的官衔,而无军衔。随着常备雇佣军成为西欧各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构成军队主要成分的农民、自由民、市民与破产骑士等,均要求打破出身门第限制,实行按功取仕。因此,军衔制度应运而生。由于它的标准是战功,而不是门第,故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军衔又有利于明确军人相互间的关系、方便军队指挥管理,在进行联盟作战和军队间交往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军衔制三大类型
当今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军衔制,大致有“西方型”、“东方型”和“东亚型”3种。
西欧式军衔制使用范围最广,它有“西方型”的别称,主要是相对前苏东国家实行的“东方型”军衔而言。目前实行“西方型”军衔制的,占世界各国总数的80%以上,美国的军衔制也源自西欧。“西方型”军衔制军官等级一般设元帅、将官、校官、尉官4等11级。一些较大的国家大都设有元帅(美国设立等同于元帅的五星上将衔);将官一般设4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设准将是“西方型”军衔的一个特点。校官、尉官均设3级,即:上校、中校、少校和上尉、中尉、少尉。
“东方型”军衔制源自前苏联。目前,俄罗斯、东欧各国和朝鲜、越南、蒙古、古巴等国,仍继续采用。它设元帅、将官、校官、尉官4等。将官军衔设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一般设3级(上校、中校、少校),对应团、营级军官。尉官设四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对应连、排级军官。
日本、韩国等国家则实行一种不同的“东亚型”军衔制。其特点是不设元帅,军官分将、校(佐)、尉3等9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日本将官分将一、将二、将补;佐官分一佐、二佐、三佐;尉官分一尉、二尉、三尉。将官对应旅以上军官,佐官对应团、营军官,尉官对应连、排军官。
中国军衔制独树一帜
军衔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北洋军和国民党军队都设有军衔。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于1955年至1965年曾实行“东方型”军衔制,后又于1988年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解放军军官衔级的设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共设3等10级。其中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
与其他几种军衔类型相比,比“东方型”少元帅、大将、大尉衔,多大校;比“西方型”少元帅、准将,多大校;比“东亚型”多大校一级。应该说,我军新军衔制在军衔设置上更接近传统的“西方型”军衔。在解放军序列中,尉官对应连、排军官;而将官对应军以上军官,校官对应师、团、营军官。
军衔识别看肩章
军衔这种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解放军的军衔区分主要是从肩章来辨别。
目前解放军军官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的对应关系为:尉官为一杠,上缀一星为少尉,两星为中尉,三星为上尉;校官为两杠,上缀一星是少校,两星是中校,三星是上校,四星是大校。将军的标志是金色的松叶缀上金星,一星为少将,两星为中将,三星为上将。在解放军序列中,还有文职干部,其职务级别从相当于排级的办事员直到正局级工程师等技术人员。但在肩章上没有区别,只是军种不同在肩章底色有差异,具体标志都是由内嵌“八一”的五星加金盾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