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6日电特约通讯员李永飞、特约记者王永孝报道:12月初,第二炮兵某基地年度军事训练等级考评揭晓,数个“军事训练一级营”在考核中被摘牌,上报“一级营”指标出现2个空缺。这场考核给该基地官兵上了一堂生动的“转型课”:加速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从11月上旬开始,这个基地年度军事训练考核与等级评定陆续展开。基地领导带领考核组分赴各基层单位,采取“临时出题、随机点人、现场打分”的方式,对所有营级单位进行全面考评。
记者一路跟踪采访,发现此次考核与往年最大的区别,在于增设了一道信息化条件的新“门槛”:突出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全员、全装、全要素、全过程作战要求。他们把数十个导弹发射单元拉到陌生地域,设置了复杂电磁环境、卫星临空侦察等战术背景,在信息化条件下全面检验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检验各级各类人员处置复杂情况的能力。
第一个参考的某导弹旅发射三营,曾是连续3年的“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专业理论和实装操作水平一直在基地名列前茅。面对这次考核,全营官兵成竹在胸,可考核结果却令人意外。该营个别导弹发射单元处置“特情”不力,在强电磁干扰下贻误了“战机”,“一级营”的参评资格当即被取消。紧随其后,另一个“军事训练一级营”在接受考核时,往年一直免考的营教导员被点名参加新装备实装操作,由于信息技术掌握不扎实未能过关,主官成绩不及格,“一级营”被“摘牌”。
考核的“门槛”抬高一步,数个“一级营”遭摘牌。深入剖析这些单位被摘牌的原因,基地党委“一班人”发现:这些单位在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过程中落伍了。在这次考核中败得最惨的某发射营,曾连续6年保持“军事训练一级营”荣誉,操场上的“基本功”练得炉火纯青,而对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训练探索实践不够,用实战的尺子一量,“短板”就暴露无遗。反之,一些后起之秀因为“转型”意识较强,行动较快,在考核中令人刮目相看。
考场的硝烟尚未散尽,补训的战火重新点燃。这几天,该基地作训部门经过深入调研,针对这几个单位在考核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加紧制定补训措施。记者在某导弹旅训练场看到,数十套导弹发射单元与野战指挥平台构建起综合指挥作业系统,“补差”训练已经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