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 李高健 本报记者 凌翔
【主人公小传】蔡雨亮,北海舰队某水警区装备部部长,从事舰艇装备保障工作20多年,主持筹建舰艇装备监测室等多项创新成果,填补了海军舰船装备技术保障的空白,一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有20多篇论文获奖,2次荣立三等功。
海军某水警区装备部部长蔡雨亮,任职4年多至今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当舰艇执行重要任务出航和返航时,无论手头多忙都要到码头送行或迎接。他说:“只要舰艇一出海,我的心常常是悬着的。”
作为从事舰艇装备保障工作20多年的“老装备”,蔡雨亮心里十分清楚:一艘舰艇装备成千上万种,装备保障水平上不去,保持舰艇战斗力就是一句空话!强烈的使命感让蔡雨亮寝食难安。经过集思广益,他在一次装备技术保障研讨会上提出,更新装备维修保障理念,变沿袭多年的被动维修模式为主动维修方式。
蔡雨亮把突破口选在了舰艇故障和性能的监测上。过去,对舰艇主要装备的性能监测一直采取例行性检测,无法系统掌握装备性能和规律特征,更无法对故障进行预测,只能凭经验来判断。蔡雨亮带领攻关小组对舰艇装备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和研究,逐渐摸索出舰艇易发生故障的部位和部分故障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他大胆提出对装备进行经常性的线型监测,用数据分析舰艇装备的性能,进行适时主动维修,改变过去低效率的故障诊断方法。
思路有了,可是检测哪些部位,如何实施连续监测,如何选点和选时等一系列难题又摆在面前。蔡雨亮带领攻关小组,上舰艇、进工厂,反复对需检测的设备进行科学论证,几个月下来难题解决了,他也瘦了一圈。准确规范地记录测量数据,急需一种设计科学的监测记录簿。有关人员最初的设计几次都没过关。蔡雨亮亲自动手,连续熬了3个通宵,一种涵盖5种测试仪器功能的舰艇主要装备监测记录簿终于设计出来了,它便于记录,一目了然,非常实用。为获取准确的抽样数据,蔡雨亮先后10多次随艇出海,在舱室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测,一个指标一个指标地抠,对舰艇53个部位的26个分项进行了试验性监测,详细地记录下了舰艇出航前、航行中、归航后各种设备的1300多个技术参数,舰艇装备在航性能有了科学的基础数据。
经过几年攻关,海军第一个具有采集装备主要信息、汇总数据等功能的舰艇装备监测室诞生了。舰艇装备监测室构成了完善的舰艇装备监测分析系统,能对检测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形成舰艇主要装备的连续性监测故障和性能的曲线图,舰艇装备各种性能、特征规律一览无余。舰艇装备监测室的成功投入使用,使舰艇装备的监测管理、使用维修走上“快车道”,对舰艇装备连续线型监测,改变了点式无规律监测,实现了由经验型管理向数据型管理的转变,由被动维修到主动维修的跨越,舰艇在航率开始大幅度提升。
为解决舰艇故障报修、器材请领程序烦琐、效率低的问题,蔡雨亮又带领科技人员用了18个月时间,自主研发了集故障申报、修理、勘验、器材请领、自修技术支援于一体的编队级装备技术保障信息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