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吉利要用360万元专项基金征集新车标设计图案,不得不佩服李书福的勇气。这是一个工于心计的民营企业家,他的豪言壮语往往掺杂着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些耸人听闻的讯息往往是为吉利炒作需要而设计的,但你又找不出其中的漏洞。
对于此次吉利换标,仍有人认为吉利在玩概念,笔者对此部分认同。尽管游戏规则说得清清楚楚,被选中的设计者能获得2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其他创意奖、参与奖若干,但这些钱要想花得值,必须达到李书福预计的宣传效果。因此吉利才会花20个月的时间来搞这个炒作活动,等到2008年8月公布结果的时候,恰逢奥运会开幕,这日子选的可真够巧的。
果不其然,李书福谈起换标的意图时说:“很多人反映原来的车标比较复杂。吉利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将来要着眼于全球,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车标是非常必要的,现在不改,等将来在国际上去改,代价会更大。”
这句话说得很有丰田章一郎的味道,不过,吉利和丰田一直都是冤家。李书福还清楚地记得,吉利最早的美日系“M+日”椭圆地球商标,是如何被丰田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告上法庭的。说实话,那个涉嫌剽窃的商标的确没有什么创意。丰田的牛鼻商标很简洁,给人以环环相扣的感觉;而吉利的椭圆商标就像一个兽笼,给人以受禁锢的心理压抑感,没有任何美感。
丰田标
原吉利标
后来吉利的官司虽然赢了,但李书福还是毅然换掉了那个不吉利的吉利标,新的“六六大顺”商标则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个商标虽然比以前的大气了很多,但那6个6攒在一起,与北极冰山无异,怎么看怎么像电冰箱品牌的标志,给人以丝丝寒意。此次征标,李书福能开这么高的价,看来也是对此有所感悟。
当然,即使新商标出炉,吉利现有的车型也很难换上新标,因为一切都是在为吉利的国际化做打算。吉利已经与英国锰铜汽车合资,为其代工经典的小型出租车。当然,作为一个草根企业,与外方合资的时候一定会精打细算,没有附加条件是不会去干的。这与大企业集团“先合资,别的都好说”的作风有本质区别。
目前的吉利标
于是,吉利的国际化品牌“英伦帝华”就这样横空出世了。“我们不排除将这个新车标共享给英伦帝华的可能性”,李书福的一句话证实了他的炒作计划。对于“英伦帝华”这个吉利生造出来的品牌,有很多人哭笑不得。当人们还在为上汽荣威的所谓“媚外”而心生不快时,吉利的这个新品牌却能延伸出更多的含义。
单从字面上看,“英伦帝华”可以解释为有英国血统的中国帝王,谈不上什么创意。如果你不去细致理解当中的意思,铁定会把它当成一个国外品牌。气势是有了,但要成为一个国际化品牌,这样明显透露其血缘的名称,实在经不起推敲。
那么,吉利为什么还要起这样的名字呢?我们对比一下“英伦帝华”和“荣威”,以中国人的眼光,哪一个更显高档?显然是前者。李书福只不过是小小地玩了一把文字游戏,就把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忽悠了。再加上他高调炒作换标一事,“英伦帝华”想不火都难!
锰铜的出租车
在李书福描绘的蓝图里,未来吉利旗下将会有三大品牌:吉利、华普和英伦帝华。其中,吉利定位中低端,华普定位中端,英伦帝华则定位相对高端。据了解,吉利拥有锰铜旗下出租车的亚洲销售权。如果销量不错,“英伦帝华”这个新品牌,就没有必要一出生就往海外游。在出口问题上,中国本土企业还远远没有达到玩高端的程度。
从目前来看,此次换标风波是李书福国际化炒作的一个开端,未来他还有很多针对“英伦帝华”的宣传计划。等到“英伦帝华”在中国畅销起来,希望李书福给它起一个好的英文名再送它出海,不要像吉利金刚一样,变成了人见人惧的“King
Kong”。
王超的其它时评:
油价小幅下调对消费者没有任何补偿作用
没有双环这样的企业,中国汽车业很难进步
轻生者自杀,不是围观者的错
不理智的雅绅特车主,请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愤青才是日系车品牌最积极的推动者
上汽荣威的自虐式炒作和《华尔街日报》的臭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