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在广东开平的乡野中有1833座大大小小的碉楼,几乎是村村寨寨有碉楼。
碉楼,从建筑风格上看,是中西合璧;从建筑功能上看,是家居与防御兼备。用词典里的话说,碉楼是旧时用于防守和了望的较高建筑物。而用当下的话说,碉楼就是有坚固盔甲的别墅,有金刚不败之身的Town
House,豪华的AAAA级宅院。
建筑往往和气候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多雪的地方有尖顶;多雨的地方有骑楼。然而广东开平的碉楼却是社会气候的产物。
作为广东江门的一个县级市,开平有68万人口,但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侨胞却有75万之多。上个世纪初,荣归故里的华侨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而且要盖有西洋味道的房子。然而那个时代,当地匪患非常猖獗,衣锦还乡的华侨往往是土匪们的洗劫对象。盖房子,必然露富,很危险;但盖房子光宗耀祖,更迫切。于是奇特的碉楼产生了。(经考证,那些匪都是真正的匪,而不是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所谓“赤匪”)
碉楼的模样很象中世纪的欧洲城堡。碉楼基本上是厚墙小窗。窗户往往有四层:第一层玻璃窗防风雨;第二层铁柱窗防盗贼;第三层纱窗防蚊蝇;第四层是进口钢板防枪炮。以前从来就没有见过那么粗的铁柱,那么厚的钢板。碉楼的底下往往还有暗道,有的是便于宗亲之间的紧急串联,有的是用于全家人紧急避险。象最负盛名的碉楼—立园,它有一个暗道从家里直通几百米之外的人工运河小码头,这比《红色娘子军》里恶霸南霸天家的暗道更牛。
而且碉楼上有很多射击孔,有斜射的,也有垂直向下射击的,火力袭击点的分布几乎没有盲区。有火枪,有水枪。水枪有两种功能:消防时装的是普通水,交战时装的是石灰水。防御匪徒时只要能够全家皆兵就行了,根本不需要正规军。这样固若金汤的碉楼,就是鬼子进村也不怕。据说当年鬼子进村,他们最想洗劫的就是富甲一方的碉楼人家。但却只弄开了一个碉楼。还是因为主人逃难的时候没有关好门窗。
一次,有七个抗日的战士退守一个碉楼,日军大队人马尝试各种火力,几天几夜都没有攻陷。最后丧尽天良的小鬼子使用了毒气。
从外面看,碉楼很酷;而从里面看,碉楼很炫。华侨大款的家居生活非常西化。无论餐具、厨具、浴具、洁具、地砖,还是发电机、自来水、留声机,清一色的当年洋品牌。与家具、神龛、条幅这些中式元素相融汇,土洋结合的小资情调。
还好,经过近百年的战祸和动乱,这些华侨文化的标本很完好地被保留了下来。据说只有在大炼钢铁的时代,碉楼上的一些铁柱和钢板被拆卸过。
听说当地的村民的日常语言中夹杂了很多外来语,比如小时叫“欧”(HOUR),很好叫“威力古”(VERY
GOOD),明信片叫“普市卡”(POST
CARD),邮票叫“市担”(STAMP)。很国际化的乡言里语与碉楼相映成趣。
现在的碉楼大部分已经没有人居住了,但碉楼除了铁窗在经年雨水的侵蚀下有些锈迹之外,依然显得坚实而年轻。1833座碉楼没有一个是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