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以前,新石器时代诸多古文化中几乎没有写实性的玉猪发现。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大墓出土过一件猪形小玉坠。乳白色,扁环形,一侧凸出呈吻颚状,顶部有穿孔小凸示猪耳。高仅2.1厘米。江苏花厅遗址良渚墓中的猪首形玉饰,乳白色,扁薄三角形,中穿一孔,似眼,一侧前凸呈吻颚状,顶上隐约琢出耳朵。长5.2厘米。辽宁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环形玉梳脊的两端,分别琢有两个小耳、长吻的兽首,发掘者认为是猪首形。目前,从笔者手头掌握的资料看,完全写实性的玉猪,恐怕是从战国早期的湖北曾侯乙墓墓主口中发现的猪形玉琀。
曾侯乙墓是我国藏玉最丰富、最精美的战国大墓之一。龙凤纹十六节玉珮、玉剑等,都是国之瑰宝。圆雕猪形玉琀的出现,当然是我国早期写实玉猪的珍品,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仅仅是置于墓主口中牛、羊、猪、狗、鸭、鱼等21件微型玉琀之一。青白色,微黄;腹、足部杂有黑色;并灰白沁色。通体抛光,琢磨精细。玉猪的长吻前凸,肥头大耳,贴地大肚,圆臀矮脚,比例准确,造型生动,活脱一头家猪的形象。长约2厘米。
同样是战国玉猪,在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叠人踏豕玉珮上,一头大猪被三个人“众”字形叠压在脚下。三个人均大圆盘脸,五官几乎撑满脸庞,衣裙整齐,袖手而立,神态木然,其寓意难以捉摸。玉人脚下这只玉猪的造型轮廓是张口、甩尾、向前狂奔的姿态,但细部的刻画比较抽象。耳、腿用云涡纹表达,身上的色斑用斜格纹填刻。动态如此强烈的玉猪造型十分罕见。
如前所述,汉代的玉猪是最丰富的,数量之大、用料之优、工艺之精,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玉猪之最。
江苏海州网疃庄西汉玉猪。黄玉,质地细纯,光亮滋润。桃形耳,斜向一刀示耳涡,用纤细的游丝毛雕勾勒出双眼皮,尾部穿一小孔。山西太原尖草坪西汉玉猪。青玉,杂褐红斑点。很特别,腿脚未加刻琢表示。尾部穿一小孔。江苏扬州杨寿宝女墩新莽玉猪。青白玉,质地细腻,光泽明亮。桃形耳,吻下尾部穿小孔。陕西西安红庙坡东汉玉猪。青玉,温润晶莹。单眼皮特别细长,吻下尾部穿小孔。陕西西安北郊东汉玉猪。灰白玉,光洁纯净。用直线划出三角形眼,吻下尾部穿小孔。汉代的玉猪形式略有变化的,如山东济南王陵西汉玉猪。“汉八刀”工艺仍然沿用,但明显不占主导地位,只在颚脚、腹脚的分界线上。许多地方如腿腹、肩脊等处的结构变化,采用细刻线条勾勒表示,耳朵呈隐起状,耳涡仔细磨出,整头猪的轮廓线变得圆浑饱满,更趋写实风格。玉猪受沁严重,鼻损处钙化为鸡骨白,原玉本色几乎看不到。玉猪变化较大的如山西朔州西汉玉猪。小耳、小脚,几成甲壳虫状。没见惯用的“汉八刀”工艺。灰白玉,受沁严重。汉代玉猪形式上变化最大的,如陕西长安茅坡西汉片状玉猪。青玉,部分土沁。完全没有“汉八刀”的工艺痕迹。用毛糙的线条,十分具象地勾勒出一头长吻、獠牙、菱形目、细长耳、回卷短尾、倒冲刚鬃的、狂奔乱窜的野猪形象。
很奇怪,玉猪在汉代盛极一时之后,突然变成了稀有品种。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汉代随着外来佛教的强势传入,本土宗教受到了极大冲击。玉器在汉以前曾经至高无上的、功能神秘的特殊地位同样受到波及,原来完全由琮、璧、圭、璋等玉礼器沟通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祖宗神祇等的宗教思想领域,被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并以涅槃(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的佛教所漫湮。玉器开始从虚幻的神坛走向现实,逐渐成为了仪表、地位、服饰等的生活用品。玉猪原来神秘的财富功能也在此间黯然褪色,并被经济价值更加清晰、表达意义更加直接的金银财宝所替代(有些玉器干脆直接雕成金元宝的造型以示财富)。另外一个原因便是人们对猪的看法也突然来了个180°的大转变,开始由褒为贬。猪一旦失去了重要的财富象征,那么剩下的便是一副慵懒、贪睡、猴急的丑态。于是,猪,自然而然地变异为詈辞。(信息来源:新民晚报张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