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古陶瓷鉴定,是古陶瓷收藏者必须苦学的基础课程,也是成为古陶瓷收藏家必须过关的终极功课,唯有过了“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你才能个人独立上古玩市场辨真伪淘宝,你才能为他人鉴定高仿品真伪并进行美学、工艺、历史、文化之学术研究。
不少古陶瓷收藏爱好者,“以标准器识年份”这门基础功课也没学好、学扎实,就以一知半解的陶瓷鉴定常识上古玩市场淘宝,或掺杂淘进众多赝品,或血本无归。举例如下:稍有闲钱者,对民窑高仿瓷真伪难辨,购进掺杂在民窑精品瓷中的少量伪品,算小亏,算吃“小药”,算缴学费。再虚心拜师,苦学“以标准器识年份”鉴定功课,专收历代标准器类型、纹饰、釉水、款识、底足之器物,三、五年后,必定会有收获,必定也会把初入门时所缴的“学费”,统统收回。
财大气粗者,常常心境很高,出手松动,好高骛远。民窑标准器看不上,一上手就想觅民窑精品及官窑器。结果常常被古玩商花言巧语,买下一批批粗制滥造的明清官窑彩瓷赝品。
这些财大气粗的收藏者,通常都是几千元、上万元,买下真品价值达五十万元、上百万的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彩瓷粗仿品。往往都是等花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自恃是官窑瓷收藏家了,再拉台面摆宴请社会名流、古玩专家前来鉴赏。然而,一顿饭之后,原先购买瓷器的数十万、上百万元钱,都打水漂了,因为专家们鉴定均是赝品。
通过对以上两类稍有闲钱者及财大气粗收藏者的具体收藏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收藏经验:无论是工薪族收藏者还是富翁收藏者,收藏古陶瓷一定要过“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标准器,可以是几元几十元一块瓷片,几十元几百元一件残损民窑器,几千元上万元一件残损官窑器。这就像造房子要一块一块砖头砌起来的一样,手上如没有一批历代古陶瓷标本,仅靠书本、画册、光盘影像来对照收藏器之真伪,这是当代最流行的收藏弊病,这是初学者痴迷者最大的制命伤。其拯救的祖传秘方是:老老实实花数千上万元搜集一套历代古陶瓷的碎片残件标本;老老实实花上万甚至十万元,搜集一套历代古陶瓷的普通品标本。如数百上千元一件的马家窑彩陶,商周原始瓷,春秋战国半陶半瓷,汉陶罐,两晋越窑青瓷,唐三彩、唐邢窑、长沙窑,宋建窑、龙泉窑、吉州窑、磁州窑,宋景德镇青白瓷,元钧窑、元枢府釉、元玉溪窑,明清景德镇青花五彩、粉彩瓷,明清德化白瓷,民国瓷板画等等普通品。虽然,到了一定的收藏境界,这些历代标准器,就像小学、中学的课本,到时可以处理掉,让下一轮收藏入门者接盘。但“以标准器识年份”,这是任何古陶瓷收藏者必须学习的课程,或者走弯路之后,必须补习的课程。
通常这门功课三至五年仅是打基础,不勤奋者,十年八年也入不了门。遗憾的是有些收藏者号称玩了几十年古陶瓷,结果还没有真正入门,收藏进来的一大堆古陶瓷,其实均是与历代标准器貌合神离的赝品。其原因就是,还没有完全过“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
凡过不了“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的半吊子古陶瓷收藏者,也难以独立对古陶瓷进行历史工艺、文化美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常在民间收藏报纸杂志上,看到不少民间收藏爱好者撰写的元青花鉴赏文章,笔者仅凭照片上的器型、纹饰、釉水、底足,就能断定其为赝品。可是作者还洋洋得意、洋洋洒洒挥写学术文稿,似乎自己捡了大漏,发现了民间秘藏的国之瑰宝。被收藏界誉为“张青花”的我国青花瓷器鉴定顶级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在2007年1月17日《收藏快报》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说:“目前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的真品,只有300多件,只有40件不到绘有人物形象,中国仅保留有8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的博物馆和香港的个人藏馆。”这说明,民间收藏者能收藏到元青花真品完整器,几乎少之又少。而在2006年年底,国内民间收藏界举办的“元青花国际研讨会”上,一下子冒出来新近发现的几十件元青花完整藏品。张浦生先生认为:“世界对我国瓷器艺术的认同,元青花本身具备的艺术魅力,这是热潮中好的方面。但有人想一夜暴富而陷入执迷不悟;有人趁机制假贩假坑害收藏者;某些专家出于商业目的昧心地指鹿为马,将假的鉴定成真的。这一切,搞乱了收藏品市场,污染了学术风气,败坏了社会公德。”
以上举民间收藏者写元青花鉴赏文章之例子,是想告诉古陶瓷收藏者:当你的眼力“以标准器识年份”还没有过关,当你的古陶瓷收藏品真伪还存有争议,且主流鉴定专家已认定其为赝品,你是很难写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收藏论文的。至于一般的与实物对照的收藏鉴赏文章,可能也会误导读者。因为收藏品本身年份鉴定不对,还奢谈什么古陶瓷艺术鉴赏呢?
目前收藏品出版物出版秩序混乱,大大小小的出版社,以商业为目的出版了不少伪收藏书籍。大量的收藏书籍上的照片,本身是高仿赝品。不少初入门者,按图索骥,以假照片为标准,收藏假古玩,只能令人啼笑皆非。严格地说:凡对照图片、影像资料搞收藏的收藏者,都是没有经过以实物练眼力之训练,没有过“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之收藏人,他们走的只能是收藏之“死胡同”。
“以标准器识年份”,这是古陶器收藏者最基础、最扎实的课程,凡基础不扎实者,个人的古陶瓷收藏之路基本上走不通。除非你是日理万机的企业家等,可以高价聘请鉴定专家为你掌眼。最终你花百万元、千万元投资,可能会成为古陶瓷收藏家,但不可能成为古陶瓷鉴定家、鉴赏家,民国年间,上海有不少大资本家藏有众多的名人字画、商周青铜器、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器,你不能不承认他们是大收藏家。但他们不是鉴定家、鉴赏家。收藏家的荣耀是拥有国之瑰宝,而鉴定家、鉴赏家能识别国之瑰宝、鉴赏国之瑰宝,后者比前者文化境界更高。
此外,收藏历代瓷片,是收藏历代标准器的前奏;收藏历代民窑标准器,又是收藏历代官窑器的必由之路。历代瓷片、历代民窑标准器,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古陶瓷收藏之路之旅程。虽然有钱有势的企业家收藏者们,同样也要走这样的历代古陶瓷碎片之路、历代民窑标准器之路,有些勉为其难,与目前“财主”的身份似乎有些不符,有些掉“身价”。但学古诗者,从小必须背诵《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古代识字者学文化,从小必须朗读《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学国学者,从小必须学“四书五经”。反之,国学基础不扎实者,将来怎么研究国学?古陶瓷鉴定知识不扎实者,历代民窑标准器鉴定不过关者,当代高仿品不能辨别者,如何能收藏研究古陶瓷收藏文化呢?
为此,既然想学习中国历代古陶瓷史,就必须过“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既然想收藏中国历代古陶瓷器,就必须过“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
《西厢记》
与景德镇瓷器
我从事明刊本《西厢记》的研究,是建国初期开始的。
首先发现那些明刊本卷首往往绘以崔莺莺的肖像,而张君瑞、红娘则无,更不用说老夫人、白马将军了。崔莺莺的肖像作者宋代陈居中、明代唐寅等,当然是否真的出自宋代陈居中、明代唐寅等名家手笔,是大可怀疑的。
至于剧中每一折(每一出)的插图,也就是我们习称之为剧意图的部分,情况又完全不同,极个别的同时具有绘画者、雕刻者姓名,绝大部分都只具雕刻者姓名,我认为雕刻者应该就是绘画者本人。而且从风格上看,这一类作品也比较俗而粗糙,缺少文人画的意境。
严格地说,绘画者对文本往往理解得不够透彻,例如文本用的题目、正名曾出现“老夫人”、“小红娘”等语汇,原是作为对比而用,事实上相国夫人只能是四五十岁。红娘的“小”是指身份,而不是年龄或身材,她对婚姻、爱情等等懂得比莺莺多,怎可能是十三四岁呢?
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徐文琴女士,两次到上海来访问我,我们就明清刊本《西厢记》插图对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西厢记》绘画之影响,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徐博士介绍了她在欧、美各大博物馆中所见绘有《西厢记》故事的青花瓷器的情况,赠送了附有图片的博士论文(在瑞典出版)。论文中,她根据《仇文全璧西厢会真记》等几种版本,推断出某几件青花瓷器上《西厢记》绘画之来源,并非原创,而采自明清刊本《西厢记》或有关书刊。
受此启发,我发现了一件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莺莺听琴》的蓝本,是明末天启年间凌朦初刻《西厢记》中《崔莺莺夜听琴》一折的插图,作者为苏州人王文衡,刻工为徽派名家安徽休宁人黄一彬,可以补充徐文琴的研究成果。
景德镇瓷器上的《西厢记》绘画,虽然是临摹或借鉴明清《西厢记》的插图,但是质量上却有十分明显之提高,不仅在构图和用笔已体现出文人画的细腻和情调,初步突破了刻工在艺术修养上的局限,而且人物造型都较生动,富于动作性,可以看出下笔时对文本、剧情进行了研究,所以艺术性也有所提高。
□蒋星煜
汉代玉握猪赏析
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经常出现玉猪的身影。
在汉代,先民相信玉具有辟邪除灾的特殊功能,故将其制成各类护符,佩挂于身。汉代玉握猪多为成对的猪形玉器,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先民渴望那种生活无忧、丰衣足食、儿孙满堂的生活。
汉代玉握猪的制作所使用的刀法是中国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一种刀法———汉八刀。所谓汉八刀,并非真的仅仅只用八刀便可雕琢出一件玉器成品,而是一种用相对较精练的刀法将玉器的形制、神韵刻出的技法。汉代玉握猪有较为统一的形制,一般为圆柱形,头部略尖圆,通常以细线和弧形线条来勾勒出猪的腿、眼、鼻等,虽简练却不失猪的淳朴可爱之态。
汉八刀,是玉文化带来的产物,此技法后来也不再采用。而玉握猪是汉代玉文化和汉八刀的主要代表器物之一,故颇具收藏价值。(信息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