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浩月
情人节前夜,台湾歌手费玉清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举行了一场个人演唱会,也许是因为临近春节报纸纷纷休刊的缘故,这场演唱会除了个别网站进行了报道之外,竟然鲜有来自传统媒体的消息。想起2004年、2005年费玉清连续两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个人演唱会之热闹,感觉真是有些今非昔比。
不能怪媒体不捧场,打开电视,往日在内地观众中有着浓厚神秘感的费玉清俨然和内地一些串场歌手一样,由纯情小生变成了“熟张”。看看去年一片沉寂的演唱会市场,别说费玉清,即便是罗大佑、李宗盛又能如何?台湾歌手赶集般到内地淘金的辉煌时刻永远不会重现了。
2002年的罗大佑北京围炉演唱会,当是台湾歌手在内地开演唱会的一次标志性演出。因为在首都北京举行,媒体给予了比罗大佑上海演唱会更大规模的报道,围炉演唱会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2003年3月,因为一个女记者的问题,罗大佑在上海开口骂了人。那时罗大佑的演出,已经彻头彻尾成了商业行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希望主办方能多赚点钱。”对于罗大佑的歌迷——这个世纪最后的理想主义者们来说,罗大佑无形或无意中将他们伤害了。
李宗盛来了,赵传来了,蔡琴来了,童安格来了,周华健来了,苏芮来了,齐秦、齐豫都来了,连不被看好的张帝也来了……当年曾叱咤流行歌坛的老一辈歌星几乎无一遗漏。对于他们的到来,内地歌迷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只是,他们来过一次,还要来第二次,他们到了北京,还要去上海、广州。再大的内地演出市场也禁不住演出商的频频出击。到了2006年,北京的工体大修,再加上管理部门有意识开始限制大型演唱会,喧闹了几年的台湾歌星演唱会终于归于冷寂。但是不用担心,这些歌星并没有消失,他们中间,有的将事业中心转到了大陆,有的不时现身诸如“同一首歌”、“中华情”之类的综艺节目中。他们都老了吗?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年轻时的愤怒和沉默?
到了演唱会扎堆的那几年,正像一家媒体所评论的那样,“很多演唱会都花里胡哨噱头十足……你嘉宾神秘,我就曲目保密;你以低票价入市,我就买票送厚礼;你打实力牌,我就偶像让你看个够;你搞几十年经典回顾,我就外来和尚搞告别演出……”歌迷对歌星的感情可能是不变的,但这种商业操作手段带来的负面影响,无形当中被嫁接到了歌星身上。也许只有在歌迷的记忆里,那个曾经为自己带来无数幻想和快乐的偶像,魅力才是永恒的。
还记得罗大佑的《童年》、侯德建的《龙的传人》、齐豫的《橄榄树》流行时的盛况吗?在那个娱乐匮乏的时代,亿万人同唱一首歌的情况屡见不鲜。后来,随着一股突如其来的怀旧风潮席卷内地,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夜生活和花样百出的娱乐方式,一方面把回忆藏在内心的某个地方,时不时地拿出来晾晒一番。
流行音乐缺乏佳作诱发人们对经典作品的怀念。网络上流传的是《老鼠爱大米》、《我的妈是你的丈母娘》,一些占据内地歌坛重要位置的歌手数年如一日靠一两首旧作混日子。大量的口水歌、垃圾歌淹没了少数优秀作品。与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留下来的作品,却闪烁着经典的光芒。无论怎样,我们要感谢那些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台湾歌手,他们的作品记录了时代,他们的声音,曾慰藉过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