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论语心得》成了畅销书,她的《庄子》心得也刚刚签售,卖得也很火。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世人表明,于丹对于《论语》和《庄子》的解读引了广大电视观众和读者的共鸣,以至于他们听了讲座还不过瘾,还要花钱买下她的形成文字的讲座内容,以便更好地去研读。观众、读者的买帐,不仅让于丹和易中天一样一夜蹿红,同时也让他们的腰包迅速地鼓起来。种种迹象表明,于丹们成功了。
对于于丹们的成功,现在有很多的议论,最近又有消息说,有清华、北大等的十位博士联名反对于丹,并号召大家把于丹从央视的讲坛上赶下去。至此,俺窃以为,这样做就有点过了。
俺认为,于丹、易中天的书,其实只是对经典、对历史的一种解读,而不是学术研究,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对他们今天的成就大惊小怪。
平心而论,不论是于丹也好,易中天也罢,他们只是把自己对于经典的解读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说了出来,并得到了一些共鸣而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者,也许就会有对《论语》、《庄子》的一千种解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用于做学问,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成一家之言是许多学者的梦想。只要她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得出的结论不那么牵强附会,又有什么不可呢?如果大家都不离经叛道,都老老实实地在圈子里面混,安全则安全了,可也就没有什么新的观点问世了。
于丹们的蹿红,俺认为主要是这个社会太浮躁。现在很少有人把头埋在故纸堆里去研读那些微言大义了,而于丹的解读,又颇能迎合一些人的心理。或者是这些人认为,于丹的解读让他们不用费太多的脑筋就可以了解过去一看见就头疼的《论语》、《庄子》等等那些诘屈聱牙的文字。而那些《论语集注》之类的书,读起来就要费脑子得多。即使有三年五载的古文功底,也还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何况那些没有专修过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的人们呢?
反过来讲,你可以不同意他(她)的观点,但你不能剥夺人家说话的权力。反对于丹者,自然也有反对的理由。包括我在内,对于易中天、于丹们的做法也有点小意见,那就是怕大众把他们的书当成学术成果,从而影响人们对原著的判断。可又一想,觉得自己其实也是在杞人忧天,这不是太小看大众的判断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