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心法>第2章第1节
多年以前,我写过一本书。在那本书的开头,我提到了海明威的“冰山创作理论”,以引入对某种论著的阐释。
海明威在谈到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时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这是有意创造的“冰山”。很多别的“冰山”则是“天然的”。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这样一座“天然的冰山”。诸葛亮没有对刘备说的要比已经说的多得多。
如果对这座“冰山”的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进行总的考察和分析,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制订加减谋略的一般模式。
因为《三国演义》,“隆中对”家喻户晓。但“隆中对”的版本却不止一个。对照《三国志》、《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等几个版本,关于隆中对的记载出入不大。为通俗起见,还是举《三国演义》为例。
在刘备的一再请求下,诸葛亮同意回答他的问题。于是问他有何志向。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第二天临行前,孔明嘱咐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这里有几个背景性问题,需要先提出来:
一、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民之术,克敌制胜之法,为何深藏不露?正当青春请缨之年,治乱交替之际,群雄并起之日,不思建功立业,莫非真要老于林泉之下?
二、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三顾而后才与他见面,而且从秋末到早春,拖延数月?
三、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曹操、不投孙权(该处还有其兄诸葛瑾可以引见),最终投了刘玄德?
四、行前,为什么要特地向弟弟交待:照顾好田园,以待功成归隐?
回答这四个问题,涉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自谋问题。
谋略,根据出谋者和用谋者的不同,可以分为自谋和他谋。自己出谋自己用,是自谋;自己出谋,让别人用,是他谋。他谋,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立的阶层----谋士的职业。以此为生的人,就是职业谋士。
表面上看起来,隆中对无疑是他谋,如上文所引:“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但如果有人认为隆中对只是他谋,没有诸葛亮的自谋,那就错了。
不少谋士长于他谋,短于自谋。比如曹操的著名谋士荀
叔侄,为曹操划策,高明之极,却没有为自己谋得一个好下场。
孔明之所以迟迟不出山,之所以不投靠曹操孙权,是因为他绝不只想当一个职业谋士。他要做吕尚管仲那样的丞辅将佐。
这是他“隆中对”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即自谋的目标。
第二个谋略目标才是为怀胎中的“蜀国”制订取国争霸方略,从三国鼎立到恢复汉室的一统天下。
第一个目标立即就达到了,第二个目标终其一生只实现了一半。